三伏灸,灸出這3樣東西才是治病!

隨著三伏的延續,越來越多人瞭解了三伏灸的益處,身邊也有眾多三伏灸的受益者,但真正在艾灸時,自己往往處於懵懵懂懂的狀態,艾灸到了哪一步?艾灸有沒有起效?繼續灸還是停下來?實際上並不清楚。

所以我們有必要談談這點,三伏灸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取得了成功。

中醫裡有一句話叫“治病但求其本”,如同挖山藥、葛根,你得先找到根,才能挖。如果根都找不到,你怎麼用功去治本呢?

也就是說,只要找到了產生疾病的本源,不管疾病如何變化多端,皆“萬變不離其宗”,盡在掌控之中。

那麼,疾病的“本”是什麼呢?或者說,人為什麼會生病呢?就在於我們體內有三樣東西:濁氣、濁水、濁物,它們是致病的三大根源。

所以,說到底,艾灸就是要把我們體內的“三濁”灸出來,只有把它們灸出來,艾灸才算真正發揮了作用。

三伏灸,灸出這3樣東西才是治病!

一、濁氣

濁氣,顧名思義,就是體內濃濁、厚重的廢氣。

比如你跟別人吵架生氣,或者有事兒悶在心裡生氣,就是濁氣。

可以說,身上一切不良的情緒都是氣。

氣這個東西不怕它產生,就怕它堆積。當一個人生完氣之後,不去想就沒事了,但所生之氣都在體內的肝上存著呢。

有人說:“氣在身體裡面,我看不見,又摸不著,它到底在哪裡呢?”其實,氣雖然看起來是無形的,但最後都會化為有形的東西。比如人生完氣之後頭暈肚子脹,甚至胃也疼,老覺得有一股氣堵在那兒。為什麼說“生了一肚子氣”呢?就是因為肚子這一塊確實脹鼓鼓的。這時候,你用拳頭敲敲肚子,或者推兩下,再摸摸,就會忍不住打兩個嗝兒或者放個屁,頓覺十分痛快,同時,心情自然也好起來了。

所以說,不良的情緒雖然看似無形,但最後都會變成有形的濁氣來傷害你。

很多初期艾灸的朋友,艾灸後第一反應就是打嗝多放屁多,也就是排氣多。這個其實就是艾灸在排出體內濁氣。

二、濁液

濁液,也是艾灸後最容易灸出的一種反應。比如灸後出汗,起水泡,腹瀉,排出的便是濁液。

濁液就是溼濁。

溼濁是一個什麼現象呢?

舉個通俗點的例子。農民們在收穫的季節會把收回來的稻穀曬乾,加工後就成為我們日常食用的大米。

在曬稻穀的時候,最怕的就是突然降雨,來不及收回的稻穀先是被暴曬,再被雨一打溼,我們用手往谷堆裡一摸,稻穀又潮溼又熱,而這種溼熱的稻穀如果不能及時再晾乾,很快就會發黴,或者長芽,不能食用了。

我們體內的溼濁也是一個大的隱患,溼濁停留在哪個部位,哪個部位就會出現相應的麻煩:它若竄到腿上就是水腫,竄到面板表面就是溼疹,竄到頭部就導致暈眩症。溼濁遇肝火則化痰,逢脾虛則腹瀉,所以必須及早清除,否則遺患無窮。

說到排濁水,就不得不提艾灸後出水泡。大家如果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艾灸後水泡內的膿液顏色是不同的,顏色越黃,說明溼濁越嚴重;如果顏色淺只是表明單一的寒症。另外,有些人艾灸後會出汗,其實這也是排濁的一種狀態。

三伏灸,灸出這3樣東西才是治病!

三、濁物

濁物的產生,與素體陽盛、飲食不當、氣機鬱滯皆有關聯,一般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濁物才會存在,且十分頑固。故艾灸灸出濁物,這是不容易的,但只要灸出來了,就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比如平時經量少的女性,艾灸之後加速血液迴圈,調節子宮機能,排出血塊或者不明物,便算是濁物排出來的一個過程。還有像便秘,當我們透過艾灸調理便秘,並得到滿意的效果時,實際上也是為身體祛除了濁物。

有一種說法是要糾正的,就是宿便,準確來說,“宿便”並不是一個醫學上的概念,但糞便積存在腸道里過久確實會產生問題。積存在腸道的糞便會隨著水分被不斷吸收而變得愈發乾硬,產生便秘。超過三天才排一次便,而且大便硬結,除了加重腸道負擔,導致毒素內積,還會引發痔瘡等病症,所以絕不能輕視。

如何藉助艾灸排出“三濁”?

1、排濁氣

艾灸穴位:脾俞、腎俞、神闕、命門、湧泉穴。

此外,艾灸合谷、太沖、膻中疏肝解鬱也是排濁的重要方式。

2、排濁液

艾灸穴位:神闕、關元、中脘、足三里、陰陵泉、豐隆、承山

3、排濁物

艾灸穴位:大腸俞穴、天樞穴、支溝穴、上巨虛穴

艾之火力,透入五臟六腑,溫通十二經絡,透過給身體穴位輸入熱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及新陳代謝,由內驅趕三濁、拔除病根、由外抵禦三濁,身體的汙濁之物逐步排出後,經絡臟器沒有了困擾,功能自然強盛。灸出濁氣濁液濁物,儘可能的消減致病源頭,這是艾灸的一大功德!

TAG: 艾灸濁物濁氣濁液溼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