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解剖學 | 傳導通路

傳導通路

1.

感覺傳導通路:反射和小腦

神經解剖學 | 傳導通路

初級感覺神經元的軸突與二級感覺神經元在反射、脊髓小腦通路和丘系通路中有資訊交換,將所轉導資訊從周圍傳向中樞神經系統。A。反射傳導通路透過一個或多個突觸將初級感覺神經元和前角細胞(下運動神經元)聯絡在一起,從而針對感覺刺激實現非意識性反射運動。這些反射的完成可以僅透過孤立的脊髓節段就能夠實現,而不涉及大腦的參與。在單突觸反射通路中,從肌梭上行的初級感覺神經元軸突通過後根和參與肌肉牽張反射收縮的下運動神經元直接聯絡在一起,這是在人類中樞神經系統中發現的唯一單突觸反射通路。多突觸反射通路主要完成屈肌(收縮)反應,透過一個或多箇中間神經元,使肌肉產生協調的運動模式, 以控制軀體躲避潛在的傷害或攻擊性刺激。多突觸反射通路的訊號可以透過多個節段傳導到同側或對側。B。初級軀體感覺神經元的軸突攜帶肌肉、關節、肌腱、韌帶和面板的非意識性本體感覺資訊,途經後根與脊髓、腦幹尾端中的次級感覺神經元形成突觸。這些二級神經元透過脊髓小腦通路,將外周的資訊傳遞給同側的小腦。脊髓小腦背側束和脊髓小腦腹側束傳導軀體下部(T6水平以下)的資訊,脊髓小腦側吻束和楔小腦束傳導軀體上部的資訊 (T6水平以上)。與此同時,也存在多突觸連線的脊髓小腦通路(脊髓-橄欖-小腦通路和脊髓-網狀結構-小腦通路)。

2.

感覺傳導通路:丘系

神經解剖學 | 傳導通路

初級感覺神經元的軸突傳遞淺表和深部組織內感受器產生的意識性感覺資訊。這些軸突透過脊髓背根進入中樞神經系統,並終止於脊髓或腦幹的二級神經核。二級感覺神經元的軸突起自二級神經核,於中線交叉後上行形成丘系通路,終止於對側的丘腦。這些特異的丘腦核團再將訊號投射到第一感覺皮質的特定區域,該區域能夠對輸入的意識性感覺資訊進行精細的分析。軀體感覺資訊注入兩條通路,分別是淺感覺和本體感覺通路。本體感覺資訊(精細觸覺、振動覺、關節位置覺)透過初級感覺神經元(脊髓後根神經節細胞)的有髓神經纖維傳遞至延髓的薄束核(身體下部,T6水平以下)和楔束核(身體上部,T6水平以上)。薄束核和楔束核發出內側丘系。內側丘系是一個交叉的二級感覺通路,終止於丘腦腹後外側核 (VPL),該核團與中央後回(Brodmann3、1、2區)的皮質神經元存在投射。這一整套的本體感覺系統在形成上有很強的區域特徵,身體的每一個區域在相應的核團和通路當中都有對應體現。淺感覺資訊(痛覺、溫度覺、粗觸覺)透過初級感覺神經元(脊髓後根神經節細胞), 經纖細的有髓、無髓神經纖維,投射至脊髓后角的神經元。這些脊髓神經元發出脊髓丘腦束(脊髓丘系),該二級感覺通路終止於丘腦腹後外側核的不同部位。這部分腹後外側核與第 一感覺皮質和位於中央後回外側後部的軀體感覺輔助區存在聯絡。一些無髓的痛覺淺感覺神經纖維終止於脊髓后角,並與脊髓內一系列的中間神經元聯絡,後者主要投射至腦幹網狀結構(脊髓網狀通路)。這種更加彌散的痛覺系統透過丘腦的非特異性神經核投射,到達軀體感覺皮質和更廣泛的皮質區,可以引起持續時間和劇烈程度都超過外界刺激所產生的痛覺。對這一系統的慢性刺激可以導致慢性神經性疼痛,這種疼痛透過中樞機制維持和加強。

3.

運動傳導通路:上、下運動神經元的基本結構

神經解剖學 | 傳導通路

當神經受到慢性擠壓時,如腕管綜合徵時正中神經卡壓,有髓神經纖維的結間體會發生形變(伴隨著反覆的脫髓鞘和髓鞘再生),同時也會發生區域性缺血和神經內膜水腫。神經內膜水腫會導致靜脈淤血,靜水壓升高,從而導致受累的周圍神經出現代謝、生理功能紊亂和組織學損傷。受累的軸突表現出雙向的軸漿運輸障礙。糖尿病會增加周圍神經卡壓、神經內膜水腫和軸漿運輸障礙的風險。慢性壓迫可以導致受累神經的退行性變。

4.

壓迫性神經病變中的周圍神經損傷和變性

神經解剖學 | 傳導通路

下運動神經元位於脊髓前角及腦幹的運動腦神經核內,它們發出的軸突透過腹根或腦神經支配骨骼肌。下運動神經元與肌纖維形成神經-肌肉接頭,並釋放神經遞質乙醯膽鹼,作用於骨骼肌纖維上的菸鹼受體。一個運動單位包括一個下運動神經元及其軸突和該軸突支配的肌纖維。下運動神經元受到腦內上運動神經元群組的調控和協調。腦幹的上運動神經元調節肌張力和姿勢,皮質上運動神經元(來自皮質脊髓束和皮質延髓束)調節自主運動或意向運動。皮質上運動神經元還與腦幹的上運動神經元形成廣泛聯絡,並可能協調後者的活動。小腦和基底節與上運動神經元聯絡,分別輔助運動 的協調和運動形式的選擇;二者不直接與下運動神經元聯絡。

5.

自主神經傳導通路

神經解剖學 | 傳導通路

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 節前神經元位於脊髓胸腰段 (Tl~ L2) 的側角 , 即中間外側柱(胸腰繫統);副交感神經系統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PsNS) 節前神經元位於第 III、VII、lX、X對腦神經的神經核和脊髓S2~S4的灰質中間帶內(顱骶系統)。節前神經元的軸突經腦神經或脊髓腹根出中樞神經系統,並終止於神經幹或椎前神經節 (SNS), 或終止於壁內神經節或其支配的器官旁節 (PsNS)。節後自主神經元支配平滑肌、心肌、 分泌腺、代謝細胞(如肝細胞、脂肪細胞)和免疫細胞。交感神經系統是針對應急需求作出或戰或逃的應急反應的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是一個在相對安靜狀態下或消化、排洩過程中對機體起到平衡、修復功能的系統。節前反應由來自於腦幹(自主神經中心)、下丘腦和前腦邊緣系統的自主神經上運動神經元等同結構所協調。感覺輸入或腦(包括大腦皮質)的訊號產生影響內臟功能或情感反應的資訊,這些資訊被傳遞到中樞自主調節系統中後,能夠協調機體產生恰當的自主反應。這些中樞自主調節系統協調的自主神經反應既影響內臟功能, 也影響垂體腺的神經內分泌激素釋放。

6.

面板感受器

神經解剖學 | 傳導通路

面板感受器位於初級感覺神經元軸突的遠端,它們的功能類似於樹突,即受到閾刺激時能夠在神經纖維的起始節段產生動作電位。儘管人們認為特定種類的感受器只能編碼意識性感覺資訊,但兩者之前並無確切的聯絡。無毛髮面板和有毛髮面板都存在多種多樣的感受器,能夠感受作用於體表的機械刺激、溫度刺激或疼痛刺激(有意識地感受為疼痛)。這些感受器包括遊離神經末梢(疼痛、溫度感受器)和囊狀末梢,後者包括環層小體(感受振動或短促觸壓的快適應機械感受器)、Merkel 盤(感受面板持續變形或持續觸壓的慢適應機械感受器) Meissner 小體(感受移動觸壓的快適應機械感受器)、Ruffini末梢(感受作用於有毛髮面板的穩定觸壓的慢適應機械感受器)、毛囊感受器(快適應感受器)和Krause 終末球(可能是溫度感受器)。初級感覺神經元軸突的起始節段與感受器直接相連。

7.

環層小體

神經解剖學 | 傳導通路

環層小體是機械感受器,它能夠將機械力或位移轉化為粗大的初級感覺神經元軸突中的動作電位。機械刺激可以被環層小體薄層的黏滯特性以及相關的輔助細胞減緩。當啟動電位的大小足以使軸突起始部位達到閾值時,動作電位就會產生。機械形變的開始和終止能夠增加軸突的離子通透性,從而最佳化完善了環層小體對振動刺激所產生的生理反應。

TAG: 脊髓神經元通路感覺軸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