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區分正常的和病態的自言自語

自言自語在生活中經常發生。有些人自言自語或許覺得難為情,懷疑是幻聽的表現。但實際上,有些自言自語對心理情緒的調節是有益的,因此區分健康的和病態的自言自語則很有必要。

從臨床資料來看,兒童的自言自語更多見一些。相對來說,成年人的自言自語更不容易被人接受。其實,成年人的自言自語如果跟心理活動、環境都很和諧,內容也都不離奇、不怪異,就是正常的。

怎麼區分正常的和病態的自言自語

人在兒童期會依靠內部語言思考自己與外部世界的聯絡,常透過“自問自答”方式進行。有些成年人因成長過程中對外溝通不足、語言轉換髮展受阻,會延續兒時自問自答的心理模式。

比如我們一直在跟自己默默對話;不只是“我的鑰匙放哪了”這種,每天凌晨3點,我們可能都在跟自己的內心進行深度的、先驗性的對話。這樣的內在對話就是非常有益的,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特殊的意義,包括幫助我們組織想法、制定計劃、鞏固記憶及調節情緒。換言之,幫助我們更好地控制自我。

大聲說話可能是這種內在沉默對話的延伸,只是不自主地觸發了特定的運動指令。心理學家曾觀察到,蹣跚學步的小孩在發展語言功能的同時開始控制自己的行動。當觸碰到一個熱的表面時,小朋友一般會大聲說出“熱、熱”,然後移開;這種行為可延續至成年期。

怎麼區分正常的和病態的自言自語

然而,心理學家表示,自言自語很可能不是控制自身行為的唯一通路,而是我們在預設狀態下所傾向及使用的方式。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總能控制我們的語言。很多情況下,我們的內在對話可能導致問題。凌晨3點,如果我們自言自語,我們一般可以停止思考,繼續睡覺;然而,強迫自己不要思考只會導致你思緒萬千,啟用各種各樣的思考和內在對話,且方式近乎隨機。

這種啟用態很難控制,但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將注意力聚焦於某個事情上,似乎可加以抑制。例如,閱讀一般可以有效抑制內在對話,故可視為睡覺前放鬆思維的較為理想的活動。

區分正常的和病態的自言自語

上面我們說到,生活中你會啟用各種各樣的思考和內在對話。研究者發現,即便在進行無關任務時,焦慮抑鬱患者很容易啟用這些“隨機”的想法。我們的精神健康似乎同時依賴於兩種能力:啟用與當前任務相關的想法,以及抑制與當前任務無關的想法,後者即所謂的“精神噪音”。一些臨床技術(如正念)旨在整理心智及減少壓力,自言自語也許強化了正念的功效。但當走神已經完全失去控制時,我們會進入到一種類似於夢境的狀態,其中充斥著不連貫及不適切的對話,此時即可視為精神障礙。

通俗來講,正常的自言自語有對環境的掌控。正常成年人的自言自語,總是對環境有很嚴格的選擇,在安全、私密的環境裡,這一模式容易外化。但在公開場合就不會自言自語。而且,正常的自言自語,說的人知道自己在說什麼,透過解釋,別人也能夠理解。

但如果是病態的自言自語,可能就不會有這種對環境的掌控,基本上是不分場合的。而且,自言自語的內容也是怪異的,聽得人不明白,說的人自己也不明白,因為他可能是在跟幻覺對話,或者就是思維的分裂,在別人看來,很不協調。

醫學研究顯示,很多疾病都有自言自語的症狀。比如孤獨症、精神發育遲滯、認知功能障礙、精神創傷、應激性心理障礙、精神分裂等。至於具體診斷還需要綜合考慮其他臨床症狀。

TAG: 自言自語對話我們內在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