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教授:預防這類“沉寂的殺手”,關鍵要做到這些

1856年,菲爾紹(Virchow)教授首次提出了“血栓形成”的概念,並提出了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血管壁損傷、血流異常、血液成分異常。該理論仍然指導著血栓性疾病的臨床實踐。

為紀念菲爾紹教授提出的血栓三要素理論,2014年3月,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宣佈將每年的10月13日定為世界血栓日,提高公眾對血栓的認知,促進血栓性疾病的規範診療。

在2021年世界血栓日之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陳忠教授在中國靜脈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大會上,針對VTE的預防與治療進行了深入講解。

VTE是多因素參與的常見病、高發病和高死亡率的疾病,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兩類。

肺栓塞的預防和治療

1.預防:抗凝、消栓、放濾器

透過適當的放置濾器、積極治療DV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肺栓塞。

那麼什麼情況下考慮放置濾器呢?

放置濾器的

絕對指徵

包括抗凝禁忌、正規抗凝中血栓復發或加重、抗凝嚴重併發症導致無法抗凝、肺栓塞栓子切除術;

相對指徵

包括大的孤立漂浮性髂骨靜脈血栓、心肺功能儲備差、既往已經患有肺栓塞、髂骨靜脈血栓進行溶栓或取栓治療、無法規律抗凝、潛在的抗凝併發症等。

陳忠教授指出,

濾器的使用非常侷限,僅適用於無法抗凝或抗凝效果不好的患者,但目前在基層醫院,濾器可能存在過度使用的情況。他強調,放置濾器之後一定要進行持續的隨訪、抗凝等一系列工作。

2.治療:抗凝、消栓

一旦確診肺栓塞,要積極進行溶栓治療。

合併低血壓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若無高出血風險,建議全身溶栓治療。

對於不合並低血壓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不推薦全身溶栓治療。

急性肺栓塞患者應用溶栓藥物,建議透過外周靜脈給藥,優於肺動脈插管溶栓治療。

短時間(如2小時)溶栓優於長時間(如24小時)的溶栓治療。

DVT的預防和治療

肺栓塞被稱為“沉寂的殺手”,大約10%的住院患者死於肺栓塞,約80%肺栓塞患者起病時無臨床症狀,2/3的肺栓塞患者死亡在2小時內發生。

“預防肺栓塞的根源在於DVT的積極防治”

,陳忠教授強調。

1.院內DVT的預防:預防關口前移

院內DVT的預防涉及各個科室,大手術患者都是DVT發生的高危人群。例如,關節置換、髖部骨折手術後發生DVT的風險為40%~60%,脊柱手術患者發生DVT的風險為60%~80%。

此外,

腫瘤、感染、創傷等都是DVT的高危因素

。與手術患者相比,內科患者DVT的預防現狀更不樂觀。

2008年發表於《柳葉刀》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約42%的內科患者存在DVT風險,但僅有40%接受了指南推薦的治療。

陳忠教授強調,應充分利用資訊化,將DVT預防的關口前移,在患者住院開始即進行系統的風險評估,篩選出可能發生DVT的高危患者,必要時早期進行

抗凝

等預防性治療措施,可選擇的藥物包括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維生素K拮抗劑和Ⅹa因子抑制劑等。

基本預防措施

包括手術操作輕柔,避免損傷血管內膜;術後早期下床活動或進行被動活動;術中術後適度補液等。

此外,還可以進行

物理預防

,但僅限於有高出血風險的患者,一旦出血風險降低,應與藥物預防聯合應用。

陳忠教授強調,預防性抗凝治療可使外科手術後DVT的發生率至少降低60%,出血的發生風險僅增加約5%。

2.DVT的治療:抗凝、消栓

約80%的DVT在臨床上是無症狀的,因此漏診率、誤診率較高,得不到及時的診斷。DVT早期診治的目的是及時發現、挽救生命、穩定病情。

DVT的典型表現有腿疼、腿部壓迫、幾天後腿部痙攣加重、皮膚髮紅以及DVT部位發熱腫脹。但陳忠教授指出,

在臨床實踐中很少見到如此典型的臨床表現,比例不足20%。

陳忠教授:預防這類“沉寂的殺手”,關鍵要做到這些

DVT診斷流程

一旦診斷為DVT,首選抗凝治療,可選擇的藥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華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藥物。

對於出血風險小的大面積急性近端血栓(例如症狀持續1年)的患者,推薦導管溶栓治療,可以減輕急性期症狀和血栓後綜合徵的發生率。急性下肢近端DVT患者,建議單純抗凝治療優於導管溶栓治療。

高發生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低診斷率是院內VTE的突出特點,VTE是最有可能預防的致死性疾病,要積極預防VTE的發生。每一位住院患者都存在形成VTE的潛在危險因素,需要多學科協作,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TAG: DVT抗凝肺栓塞血栓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