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tion-Cardio Inter:RCT研究評估斑塊旋切+載藥球囊對長段狹窄膝下動脈病變的治療效果

Circulation-Cardio Inter:RCT研究評估斑塊旋切+載藥球囊對長段狹窄膝下動脈病變的治療效果

對長段狹窄膝下動脈病變,斑塊旋切(DA)+載藥球囊(DCB)成形術與單純DCB成形術的6個月和12個月療效相似。

——摘自文章章節

【Ref: Aljoscha Rastan, Marianne Brodmann, Tanja Böhme, Roland Macharzina, et al。 Circ Cardiovasc Interv。 2021 Jun;14(6):e010280。 doi: 10。1161 /CIRCINTERVENTIONS 。120。 010280。】

組稿人述評

外周動脈疾病(PAD)是血管外科常見疾病,同時也是血管外科難治性疾病,尤其是長段狹窄膝下動脈(IPA)病變。當前的臨床證據顯示長段狹窄IPA病變的血管腔內治療效果不佳,載藥球囊DCB的治療效果並不優於普通球囊成形術。已經發表研究證實斑塊旋切(DA)能夠有效降低PTA後血管彈性回縮發生率,同時有利於提高血管腔內載藥球囊DCB的藥物釋放效率。但是對於長段狹窄IPA病變是否可以採用DA+DCB尚缺乏臨床研究資料。本文雖然得出的結論為陰性,但證實DA+DCB在長段閉塞膝下動脈病變治療中具有可行性,同時對於長段閉塞IPA病變亟待需要開發更優的治療策略,其結果發表於2021年7月的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雜誌,與大家分享。

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前瞻性、隨機、多中心研究,探討斑塊旋切(DA)+載藥球囊(DCB)與單純DCB治療長段狹窄膝下動脈病變的療效差異。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隨機對照RCT研究,受試者被隨機分為2組:DA+DCB (n=40),單純DCB組(n=40),連續隨訪12個月。主要研究終點是透過血管造影和多普勒超聲檢測評術後6個月靶血管通暢性。次要終點包括靶血管血運重建、截肢率和術後1年時血管的盧瑟福分級。為確保研究可信性,所有的血管造影和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的資料收集和分析由獨立機構完成。

研究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80名患者。長段閉塞膝下動脈病變血管的平均病變長度為179。7±98。2mm。9名患者(11。3%)在隨訪期間死亡。術後6個月時,相比於單純DCB治療組的主要通暢率34%(n=12),DA+DCB聯合治療的主要通暢率為49%(n=18)(P=0。241),DA+DCB組和DCB組的靶血管血運重建率分別為8%(n=3)與14%(n = 5;P= 0。475)。在術後1年時,DA+DCB組和DCB組的靶血管血運重建率分別為30%(n=10)與43%(n=12;P=0。308),盧瑟福分級的級別中位數是2(0。25-5)與5(0。25–5;P=0。329),截肢率分別為22%(n=8)與32%(n=11;P= 0。618)。

Circulation-Cardio Inter:RCT研究評估斑塊旋切+載藥球囊對長段狹窄膝下動脈病變的治療效果

圖1. 研究思路

Circulation-Cardio Inter:RCT研究評估斑塊旋切+載藥球囊對長段狹窄膝下動脈病變的治療效果

圖2. 隨訪6個月時的通暢率和靶血管血運重建 (CD-TLR) 率

Circulation-Cardio Inter:RCT研究評估斑塊旋切+載藥球囊對長段狹窄膝下動脈病變的治療效果

圖3. 隨訪6個月時的生存率

Circulation-Cardio Inter:RCT研究評估斑塊旋切+載藥球囊對長段狹窄膝下動脈病變的治療效果

表1. 隨訪12個月的主要不良事件和保肢率

研究結論

對長段狹窄膝下動脈病變,斑塊旋切(DA)+載藥球囊(DCB)成形術與單純DCB成形術的6個月和12個月療效相似。

Circulation-Cardio Inter:RCT研究評估斑塊旋切+載藥球囊對長段狹窄膝下動脈病變的治療效果

Circulation-Cardio Inter:RCT研究評估斑塊旋切+載藥球囊對長段狹窄膝下動脈病變的治療效果

Circulation-Cardio Inter:RCT研究評估斑塊旋切+載藥球囊對長段狹窄膝下動脈病變的治療效果

終審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 李毅清主任醫師

審稿及組稿: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血管外科 蔡傳奇主治醫師

編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楊超碩士研究生

編輯:血管資訊 Oliver

TAG: DCB血管DA長段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