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是無意識中的一種選擇

01

我們不時遇到一些“倒黴蛋”,他們經常生病。有些人不是身體上這器官出問題就是那個器官出問題;另有些人不是身體上出問題就是精神上出問題;還有些人是分裂、焦慮、抑鬱、強迫等精神症狀同時存在或者先後出現。

很多醫生都熟悉這樣一些病史,即一種疾病被另一種疾病取代。有時候甚至可以推斷:個體似乎在選擇一種疾病來代替另一種事實上比較嚴重或病人自認為比較嚴重的疾病。當然,這種選擇是無意識的,我們也不易證明病人本人是如何進行這種選擇的。例如,有一個病人就曾交替地出現嚴重的精神抑鬱(身體卻完全健康)和嚴重的器質性疾病(並不伴有精神抑鬱),還有一個病人精神方面的強迫念頭、恐懼情緒與軀體方面的腹脹、月經失調交替出現。我們可以推斷說這是替換和再次替換,但這一點很難得到證實。

在分析性心理治療師看來,病人染上酒精癮、賭博癮、遊戲癮等不良行為,這常常像是作為純粹的精神病的一個不可避免的替代物。甚至部分手術也是如此,個體常常選擇或實際需要動手術,藉以避免他自認為(往往發生在無意識之中)更加嚴重的不幸——無論他的這種焦慮來自他自己的良心的還是來自外部現實的。

02

美國精神病學家卡爾•門林格爾曾經報導說,在一次流行性感冒的發病期,他們醫院的八名護士和好幾位醫生都同時重病臥床,而另有好幾位醫務人員稍後也被傳染了。然而,在這整個期間,這些醫生每天都頻繁接觸的病人,卻沒有一個哪怕是有一點傷風著涼的。的確,對大多數精神病人做詳細的生理檢查、神經系統檢查和實驗室化驗,通常只能得到正常的結果。還有,因精神症狀而被收留住院的病人,其病歷往往表明:他們曾苦於某些肉體疾患,而一旦精神疾患正式發作,這些肉體疾患就消失無蹤。

這似乎意味著:精神疾病者的身體健康程度是遠遠超過一般人的。如果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說,精神病已滿足了破壞性衝動的需要,因而不再需要肉體的奉獻和犧牲了。

卡爾•門林格爾還從統計學上的資料來證明這一點:許多器質性疾病在社會上的發病率要比住院的精神病人的發病率高得多。例如,冠狀動脈硬化和心絞痛,作為致死原因,在州立醫院以外是在州立醫院內的病人的發生率的13~15倍;糖尿病是5。5倍;甲狀腺腫大是9倍;胃潰瘍是3倍;腎炎是3倍;惡性腫瘤是4倍。許多由於或輕或重的精神症狀(例如抑鬱等)被收容住進精神療養院幾天後,所有的精神症狀的跡象都消失無蹤,患者變得十分風趣、快樂、合群,對任何事都感到有興趣。但不幸的是,此時他們往往因為某些肉體疾病而不得不臥床休息或被限制在病房內,這些肉體疾病包括感冒、關節炎、頭痛、下肢神經痛等。

03

這種現象的確經常發生,以致我們不能再把它視為一種巧合。

有心理分析治療經驗的人都十分熟悉下面這種現象:一個多年來一直患有神經症的病人,在受到他人督促去做心理治療時,往往會暫時地出現嚴重的生理症狀,以使他免於這“可怕”的心理治療。有一位病人曾經為此患了腸炎,還有一位因此患上了感冒。再不然就是:一個病人前來接受心理治療並在短期內完全消除了長期而頑固的症狀。治療師們知道,這些病人所表現出的現象往往是移情所致,並在此意義上對治療做出這樣的反應——彷彿治療是一種痛苦,由於他(病人)愉快而勇敢地忍受了這種治療所帶來的痛苦,也就不再需要繼續保持其神經症症狀了。

這種現象最常見於具有受虐傾向的病人,他們喜歡把醫生所做的治療理解為一種他們英勇忍受了的折磨。細心的臨床醫生也可能會像心理治療師一樣熟悉這類病人。他們從一個醫生轉到另一個醫生那裡,告訴他前一個醫生用了什麼樣的可怕的痛苦來折磨他們。他們用這種方法來博得第二個醫生的同情和憐憫,並從中獲得愉快的感受。當第二個醫生熱誠地對他進行某種適當的治療時,病人一開始是勇敢地接受並顯示出明顯的好轉,但隨後又故態復萌,再跑去找第三個醫生,並告訴他先前的醫生使他忍受了什麼樣的折磨。心理醫生常常把這類病人戲稱為“心理醫生的殺手”。

04

我曾經在著作

“禪療四部曲”之《與自己和解:用禪的智慧治療神經症》

這本書中引用過我國著名的精神醫學家許又新教授的話:“不信佛的人念煩惱經,不信上帝的人用煩惱代替祈禱”;並在

《過禪意人生:存在主義治療師眼中的幸福》

這本書中進一步論述道:“我們來看看什麼時候沒有煩惱:(1)體力活動相當劇烈時,例如:體育鍛煉,體力勞動;(2)強烈情感體驗時,不論是喜是悲,也不論是怒是懼,只要夠強烈,煩惱就煙消雲散;(3)身體急性疼痛時,例如沸油燙了手,或者急性病身體不適時,例如一天跑20次廁所,一個勁兒地拉稀;(4)生理匱乏時,如飢、渴、冷、困等;(5)聚精會神時,例如陳景潤正在演算,倒爺正在思考發財的竅門;(6)實際事務叫人忙得不可開交時。病人不想要煩惱,上面的六樣隨他挑。”同樣說明了“一種疾病或一種綜合徵被另一種症狀或疾病所取代”現象的存在。

有哲人提出:“工作如果是快樂的,那麼人生就是樂園;工作如果是強制的,那麼人生就是地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一流的家庭主婦比二流的教授更接近自我實現”。許又新教授提出:“當您什麼時候找到一件做起來比懷疑身體有病更有意義時,您的病就好了。”

總之,在分析性心理治療者看來,無論是精神病、神經症、軀體疾病的發病都與個體無意識中的選擇有關,如何徹底去療愈,決定因素存在於你如何重新選擇、如何給自己的生命賦予意義。

TAG: 病人醫生疾病精神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