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外用吳茱萸治吐瀉、肚子冷痛、高血壓?

導讀:

吳茱萸外治,可作臍療治吐瀉,可貼腳心湧泉引火歸元,可納入陰道治帶下,可熨也可洗,誠為良品,具體如何操作,本文為您揭曉。

吳茱萸是外治良藥

本品除供內服外,在外治中應用也頗廣。

如用作臍療,可治寒性吐瀉、痢疾、消化不良等症;貼敷湧泉,可治小兒流涎、痄腮、嬰兒喘鳴、婦人胎動不安及目鼻咽喉唇口諸病;用以熨、洗,可治腹中癥塊、痔瘡出血、白帶、陰下溼癢等疾;伍川椒作蜜丸,納入陰中,可治子宮寒冷不孕;煎酒含漱可治牙齒疼痛;區域性塗敷,可治癰疽發背、黃水瘡等。

我在外治臨床中體會到,吳茱萸的散寒止痛和引熱(火)下行的作用較為突出,茲分別舉例如下。

散寒止痛:

如治張某,女,32歲。

產後不慎吹風,致前額冷痛2年,得溫則舒,雖盛夏亦欲用布帶包裹,證屬寒凝頭痛,予吳茱萸15g煎湯燻洗,1日2次,連洗1周即愈。

又如白某,女,35歲。

8年前結紮術後吃冷粥,致腹部冷痛,至今不愈,有時腸鳴便溏,夜間自覺腹部似有冰塊覆蓋感,此乃寒中腸腑,予以溫中散寒,用吳茱萸、白胡椒各等分為末,酒調敷臍,再以熱水袋溫熨半小時,每日換藥1次,1周後冷痛減,半月痊癒。

又如章某,男,45歲。常涉水捕魚,致下肢冷痛,有時腫脹,屈伸不利,曾服祛寒逐溼湯劑療效不顯,限於經濟條件中斷治療,詢找外治方法,囑用吳茱萸研末,黃酒拌炒,布包趁熱熨患處,冷則再炒再熨,治後冷痛逐漸減輕,連續半月竟愈。區域性受寒疼痛,用辛溫散寒藥外治,可使藥直達病所,而收事半功倍之效。

引熱下行:

如治戚某,男,26歲。鼻衄反覆發作月餘,鼻乾嚥燥,口渴欲飲,脈滑數,苔薄黃,證屬肺胃熾熱,灼傷陽絡,予生吳茱萸50g,研末,分5次醋調敷湧泉穴,藥盡即愈,半年餘未發。

又如束某,女,36歲。口瘡反覆發作10餘年,辛勞則發,口乾內熱,大便燥結,證屬胃火上炎,予生吳茱萸研末,酒調糊,敷足心,日換1次,3天即愈,復發再用仍有效。

又如陳某,男,46歲。有高血壓病史,近因情志怫鬱,頭暈頭痛,面赤口苦,夜寐不寧,脈弦,苔薄舌紅,血壓24/13。3kPa,證屬肝陽上亢。予吳茱萸、生附子各等份,研末,用醋調糊敷足心,3天后症狀明顯好轉,複查血壓17。33/10。66kPa。

《本草綱目》載:“吳萸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其治鼻衄、口瘡、高血壓病等患,亦異病同治法也。

TAG: 吳茱萸可治冷痛外治證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