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重21噸,古人如何在300年前建成?

瀘定橋,這個承載著中華民族魂的橋樑一直被人們歌頌。小學課本中就記錄著飛奪瀘定橋的事蹟,我軍頂著槍林彈雨面對沒有木板的瀘定橋毫不畏懼,一人搭一塊木板強行渡河奪取瀘定橋,最終取得戰役的勝利。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重21噸,古人如何在300年前建成?

大渡河,古稱沫水、瀘水、金川、銅河等。大渡河是一條水勢迅猛,湍急非常的河流,起源青海省果洛山南麓久治縣尕尕烏喀,流經青海、四川兩省。隨著清代經濟文化的發展,康熙年間人們為解決兩地交通需求,在大渡河上修了一座瀘定橋,該橋坐落於今四川省甘孜州瀘定縣,故名瀘定橋。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重21噸,古人如何在300年前建成?

瀘定橋是由13根鐵鏈飛渡大渡河而組成,橋長103。67米,寬3米。橋面有9根鐵鏈,兩邊的橋欄各有2根鐵鏈。在9根鐵鏈上鋪上木板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瀘定橋的樣子。瀘定橋上的13根粗大鐵鏈,每根鐵鏈由862至997個鐵環相扣構成,13根鐵鏈總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鐵鏈總重量達21噸,平均每根鐵鏈重量就超過1。6噸。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重21噸,古人如何在300年前建成?

鑄造鐵鏈容易,可是要環環相扣造成一座橋就很困難。上有崇山峻嶺,下有湍急的河水。開始是用小船運輸到對面,但是因為河流湍急許多小船都被掀翻了,這個方法行不通。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重21噸,古人如何在300年前建成?

建造過程如此艱難,建成後巧奪天工讓人難以置信,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一位僧人經過此地,為修建瀘定橋出了一個好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利用索道滑輪的原理來進行。施工人員按照僧人所說,在江面上架起了三條繩索,三條繩索中一粗兩細,粗繩是作為承重索用以捆綁鐵索之用,另外兩條細索一條用來溜人,一條用來做牽引索。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重21噸,古人如何在300年前建成?

當時在左岸的粗繩固定點要比右岸的高,左岸的粗繩上先套上去若干竹筒,再將鐵鏈分段依次綁在竹筒上,右岸事先做好的絞動盤拉動另外一根牽引繩把鐵鏈慢慢的拉到對岸固定好,然後右岸的細繩上溜過來一個人,把捆綁在鐵鏈上的繩子割掉,這個時候左岸的牽引繩再把這些竹筒一一拉回去,如此反覆多次,直到鐵鏈架設完成。

瀘定橋13根鐵鏈,一萬多個鐵環,重21噸,古人如何在300年前建成?

竣工後,康熙帝當即提下了“瀘定橋”三字。如今,瀘定橋完工已過300年,這期間在瀘定橋上發生過許許多多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卻只剩下這座鐵橋立在蒼茫河水上。你看,大渡河兩岸樹木鬱鬱蔥蔥,瀘定橋邊還有民眾聚居,橋下有悵悵的流水聲,這一切湊成一派壯美景象,已成了人們觀光的好去處。

TAG: 瀘定橋鐵鏈大渡河粗繩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