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國家演進三部曲在遼寧有完整體現

原標題:古代國家演進三部曲在遼寧有完整體現 來源:遼寧日報

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及出土的玉器。

左為北票康家屯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右為代表文物彩繪陶鬲。

葫蘆島市綏中姜女石秦漢宮殿遺址及出土的夔紋大瓦當。

本報記者 吳 限

提 要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中國古代國家形成三部曲“古國-方國-帝國”理論。考古發現,位於牛河梁的紅山文化祭祀中心是五千年前中華文明進入“古國”的象徵,而以大淩河流域發現的遺址為代表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已經產生王權,進入“方國”時代,發展到高階文明社會,最終匯入統一多民族的秦帝國。遼河流域在“古國-方國-帝國”的文明起源中具有完整的鏈條,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古國:在紅山文化晚期形成

“三部曲”之一:古國時代是指距今5000年前後出現的、高於部落之上的、穩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是蘇秉琦從遼西地區紅山文化考古中提出來的。

暮秋的午後,天高雲淡,陽光分外燦爛。記者一行人來到朝陽市建平縣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山樑下,動車組在陽光下閃著銀光,呼嘯而過,最現代的交通工具與最古老的遺址形成鮮明的對比,文明的演進在這裡體會最深切。

牛河梁遺址屬於紅山文化晚期,從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已發現幾十處遺址,由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等組成一個獨立於居住區以外、規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遺址群。

牛河梁四號大型石棺墓(以下簡稱“牛十六M4”)的發現最為重要,是目前所發現的遺址中規格最高的一座大墓。從隨葬品來看,牛十六M4內隨葬品共有8件,其中玉器有6件,代表高規格的玉器組合關係,顯示墓主人是地位顯赫的人物,說明當時已經出現階級分化。研究結果表明,紅山文化積石冢也是生者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牛河梁遺址集壇、廟、冢於一體,是紅山文化晚期規模最大的中心性祭祀遺址。躺在積石冢石棺墓內的逝者並非普通社會成員,生前應是紅山部落的首領和巫師,同時也是掌管社會政權的統治階層,死後成為被祭祀的物件。

致力於紅山文化考古發掘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告訴記者:“可以看出,紅山文化晚期階級分化相當嚴重,產生了權力,獨尊一人式的王權已經確立。”劉國祥認為,紅山文化已經進入到文明時期,其主要標誌有三:一是以建築、玉雕、陶塑為代表的高等級技術能力的出現;二是等級制度確立,玉禮制系統形成,特權階層出現,獨尊一人式的王權確立;三是公共信仰和祭祀禮儀系統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龍圖騰崇拜最具代表性。紅山文明所揭示出的社會管理體系就是神權和王權的統一。“牛河梁遺址壇、廟、冢的出現是對蘇秉琦先生‘古國’理論的一次印證。”劉國祥說。

“古國-方國-帝國”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來的,概括了中國國家起源的“三部曲”。古國是高於部落之上的、穩定的、獨立的政治實體,以崇尚神權為特徵,是神權國家。從距今大約4500年開始,古國逐步發展到方國階段,方國是王權國家。從秦朝開始,中國進入帝國時代。

“對紅山文化精神領域、精神成就的探索十分重要,這是我們判斷紅山文化是否進入文明社會的核心標準。”劉國祥說,紅山文化時期出現天地崇拜、祖先崇拜、龍圖騰崇拜,這三種崇拜觀念發展成熟並且有相應的物質文化遺存,就是進入文明社會門檻的一個重要標誌,表明紅山文化原始禮制與神權的高度發達,已是複雜社會,跨進古國時代。劉國祥進一步解釋說,公元前3500年左右,中國的文明程序進入加速期,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社會進入了古國時代,證明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是一個多元一體的過程,蘇秉琦用“滿天星斗”來形容很恰當。

方國:在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形成

“三部曲”之二:距今4000前,古代中國發展到方國階段。方國已是比較成熟、比較發達、高階的國家,夏、商、周都是方國。

經過古國時代各地部族的文化交流、碰撞與融合,凌駕於眾部族之上的方國在中華大地紛紛崛起。遼河流域也進入了以夏家店下層文化為主體的方國時代。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郭大順告訴記者,存在於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夏家店下層文化,是與中原夏王朝對應的中國北方地區的早期青銅時代文化。

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的一個突出特徵為聚落式城址十分密集,在燕山南北和遼西地區先後發現數以萬計這類城址。經過正式發掘的數量也相當可觀,僅遼寧就有建平水泉,北票豐下、康家屯,朝陽羅鍋地、上河首,阜新西會同等重要遺址。

郭大順指出,這些石城址都是因地制宜而建的。有的地段以石築,有的地段以土石雜築,還有的地段以陡峭的山岩或溝壑為牆。另外,石城址牆外側的半圓形建築與漢代以後長城外側的馬面極為相似。從更大範圍看,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利用河流、山脈等天然屏障,呈面狀、帶狀佈局,在北、西、南三面形成三道“城堡防禦線”,構建起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

記者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城址群每個建築群中城址的規模差別較大,一般是以一座大型或中型城址為中心,其周圍分佈著十餘座小型城址。一座大的石城佔地能達10萬多平方米,最小的則不到大城的1/10。

“這種大規模的石城址的營建,如果沒有專職集權的統一調配是不可能完成的。”郭大順因此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已經產生了王權。

夏家店人的住房,一般都是一間房,平均約10平方米,而大的有40平方米,還發現過100平方米的大型房址。

根據對遺址內部結構的研究,可以看出房址的規模和在城址中所處的位置有關係,大型房址都是選在城址中心而且地勢較高的地方,可見當時人與人之間已經有了嚴格的等級。

“這一點從墓葬上也有所反映。首先是深度不一樣。已經發掘的700多座墓葬平均深度兩米,而最深的則有5米,只有5座墓地發現了木質棺具。另外在陪葬品上,墓穴長兩米二以上的都有彩繪陶器,一米七以下的就很難見到了。陪葬品的多寡體現了社會等級和財富積累。”郭大順說。

遼寧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田廣林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已進入“方國時代”,其首領以“城堡”作為他們對內維護統治的工具、對外抵禦來犯之敵的工程,這深深地影響到後世封建王朝的國家防禦觀念。

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出土大量的骨鏃,劉國祥認為,這可明顯看出夏家店下層文化面臨的社會衝突加劇,大型城址與小型聚落的佈局因此均重點強調防禦功能。

劉國祥提出,從西遼河流域文明程序看,隨著夏家店下層文化的迅速崛起,遼西地區迎來了繼紅山文化之後的第二個發展高峰——紅山文化晚期率先進入初級文明社會,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邁入高階文明社會。目前可辨別的與商相對應的方國有150餘個。

帝國:秦建立統一中央集權制國家

“三部曲”之三:方國時代之後,便是帝國時代。以距今2000年前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帝國為標誌,併為漢帝國及以後所延續。

碣石宮遺址群位於葫蘆島市綏中縣萬家鎮的止錨灣海濱,西距山海關15公里。此遺址群範圍南北長4公里,東西長3。5公里,面積達14平方公里,包括6處大型宮殿遺址。

1984年,專家在此地發現了一處大型夯土臺,斷面夯土層清晰,地面零星散佈著大型柱礎石、空心踏步磚等建築構件。透過挖掘,遺址現場還出土了夔紋大瓦當、大型陶製井圈等。經過分析比對,最終確認,這裡就是秦始皇東巡碣石的行宮——碣石宮遺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500多年諸侯割據的混戰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五次東巡,四次到海邊,其中第四次北上到達碣石。他東巡的主要目的是“考入海方士”,求取長生不死之藥,顯示王權至上、君權神授。秦始皇在碣石處設定國門,修建宏大的行宮。這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詳細記載。早在1986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就指出,碣石宮遺址是具有紀念性意義的大建築群,是當時秦帝國“東大門”,是秦帝國統一的象徵。

(本版圖片由遼寧省博物館和郭大順提供)

古代國家演進三部曲在遼寧有完整體現

TAG: 紅山夏家店文化遺址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