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源閘及龍王廟片區改造再現運河記憶

廣源閘及龍王廟片區改造再現運河記憶

9月29日,紫竹院街道“大運河文化傳承與民生空間再造公眾參與活動”在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行。歷經19次公眾參與調研、跨界專家多次研討,設計單位反覆修改,“廣源閘及龍王廟片區公共空間改造專案”方案亮相。根據改造方案,昔日古畫上出現的花繁葉茂、曲徑通幽、清風竹影、運河再現、汀步花徑等美景,2022年9月底前還將出現在有京杭大運河首閘之稱的廣源閘及旁邊的龍王廟周圍。

廣源閘及龍王廟片區位於西三環內側、廣源閘路與萬壽寺路交會處,是大運河文化帶支線南長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承擔著傳承中華文明、弘揚歷史文化的重要使命。“廣源閘明清時期是皇家前往頤和園和玉泉山遊覽時換乘龍舟之地。長河也是北京現存唯一的皇家水上御道。歷史上,廣源閘不僅有調節河水流量、控制水位高低的作用,還在閘上鋪設了木板,具有橋的功能,所以也是一座橋閘。而廣源閘旁的龍王廟,算得上北京城祭奠龍王爺最熱鬧的地方。”紫竹院街道責任規劃師、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副主任建築師李西南向記者說道。

記者在現場瞭解到,廣源閘及龍王廟片區公共空間改造專案總面積約1513。4平方米。透過拆違整治,對該區域街邊空地進行更新設計。經過前期數輪居民需求調研、專家討論和專業規劃人員的精心設計,確定了基本的改造設計方案。

“設計借鑑園林造景手法,提取運河文化、皇家文化、廣源閘文化等歷史元素,依託場地地形、地貌等建設條件,對場地進行方案設計。以現代寫意的手法,展示中式傳統園林。同時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展現歷史與現代的傳承和發展。”中建設計集團城市規劃與村鎮設計研究院院長助理劉璐向記者介紹到。整體方案借鑑中式傳統園林的造景手法,恢復河、閘、廟、岸的歷史元素整體秩序感;採用借景、框景、對景形成啟、承、轉、合的節奏變化,營造出鬧市中的一隅幽靜、賞梅聞香尋古的意境。

方案採用以龍王廟為軸線設計。廟前對雜亂的綠化進行整理,將空間開啟,種下松、竹、梅等。而廟後的小廣場,則在地面上提煉運河、長河河道蜿蜒的形態和豐富的水岸做出“曲水流觴”景觀,區域性採用玻璃地磚鋪裝材料,並結合運河文化進行雕刻展示。區域中的景觀牆將展示龍王廟的歷史文化,同時適當留白,為未來科技文化展示提供載體。場地還將增加地霧,夜晚增加踩踏互動燈,增強空間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廣源閘遺址有‘運河第一閘’的美譽,與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龍王廟都是紫竹院地區獨有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是該地區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見證了廣源閘運河文化、龍王廟民俗文化、長河市井文化的變遷。近年來,紫竹院街道完成了公眾參與海淀實驗小學蘇州街校區門前城市更新、西三環北外地下通道改造、魏公村建設等專案。同時完成了海淀區首個大規模棚改徵收專案——魏公村小區棚戶區改造工作,開創舊城徵收改建‘魏北模式’。這次活動我們希望繼續延續公眾參與的傳統,該專案將融入百姓中心訴求,集‘書香·樂舞·科創·紫竹’資源特色於一體,努力實現‘讓城市在文化中呼吸,讓文化在長河中延續’,使街道公共空間真正成為承載居民生活的舞臺。”紫竹院街道黨工委書記常增玉介紹說。

據瞭解,該專案自2020年4月啟動以來,紫竹院街道廣泛邀請地區單位、專家學者、責任規劃師、居民代表等共同參與,預計將於2022年9月竣工。後續,紫竹院街道將以文化挖掘和價值共造為主題舉辦系列公眾參與活動。(記者 吳玥萱)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

TAG: 廣源文化龍王廟紫竹院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