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商時代理論研究發現:由虛而入方能由實而出

小時候,每當這個旋律響起,我的父親就陶醉了!當時我就覺得,美啊,這是真美

玩商時代理論研究發現:由虛而入方能由實而出

【國際玩聯wLQ前沿觀察】

人民日報2019年8月31日訊:2018年《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有73。6%的人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也就是說,有九成中國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每千人擁有一個心理諮詢師是健康社會的平衡點”的建議,中國至少需要130萬名心理諮詢師。但實際上,截至2017年,我國專業心理治療師只有不到6000人。而其中一半以上的心理諮詢師除了心理諮詢之外,還有其他的副業,督導、授課、培訓……能專注在心理諮詢和研究的時間上可想而知。

玩商時代理論研究發現:由虛而入方能由實而出

中國文化的傳承有賴於它的文字系統,那就是文言文,在文言文當中,常常會出現一些虛詞,“之乎者也”,其中,“者”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詞彙。虛詞看起來是很虛的,看起來它不能表達實質的意義。比方說,“某某教師”,很清楚把某某的職業介紹給大家,那麼用文言文呢,怎麼說?“某某者,教師也”,那有人說,這不是一個意思嗎,一個意思你幹嘛要那麼廢話?但是,我們再回過頭來體會一下,“某某者,教師也”,它不僅僅從音節方面來講比剛才的“某某教師”這樣一種說法要更好聽,更有韻味,充滿了音律的一種律動。而且,在這個虛詞當中,實際上暗含了我們古人對於事物的理解,那就是說,在任何事物當中,不僅僅存在著這個事物的表象,或者說我們所謂的客觀屬性,還存在著這個事物的深層次的本質,我們古人把這個就叫做 “意蘊”。也就是說,看起來沒有什麼實質內容,是廢話,實際上這裡面,體現出了一種意蘊,什麼意蘊呢?就是這個事物,它最本質的意義在哪裡。也就是說我們常常講的,這個事物它之所以成為這個事物的最本質的規定性,這是從哲學上來講。

從具體的例項來講,我當初讀博士是在心理學專業學習。有一次,與一干博士同學交流時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做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的時候,總覺得我們自己去做的話,與那些大師相比,少了一點什麼。都是一樣的技術啊,過去的大師他傳授下來的這些技術其實我們現在都掌握了,而且不僅掌握了,我們還可以在他的基礎上吸收其他的東西,按理說應該是變得更加地完善、更加地豐富了,但是為什麼我們在實踐當中利用這些技術去進行人的心理干預,會覺得少了一點什麼,感覺總是做得不是那麼的到位。對於這個問題,最後的結論是一句話,一個特別的句式:弗洛伊德必有弗洛伊德者,榮格必有榮格者(當時精神分析、心理分析,我們主要的是沿襲兩位大師的理論和方法,一個是弗洛伊德,另一個呢就是瑞士的榮格)。那就是,原來他們有我們沒有的東西,那麼,他們比我們多了一個什麼呢?多了一個者字。他們的技術裡面,比我們多了一個意蘊:因為方法都是他們創立的,所以,他們是在充分理解和有充分實踐的基礎上面提出來的,而我們不過照搬他們的技術,哪怕後面這種技術再完善,但是你的理解,你對於這種本質的理解,還是有不到位的地方。我們實際上必須要通過幾十年積年累月的思考、實踐才會慢慢地去領略到這樣一種意蘊在裡面,才會慢慢地跟他們看齊。這種本質性的意蘊就是我們古人說的“不可說”,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那是對一種事物最深刻的體驗,對於它的實質的一種把握。

對於整個中國文化我們也可以這樣認識:中國文化必有中國文化者。所以我們在評判中國文化的時候(當然可能支援,也可能反對),你不要僅僅是從字句上面,從表面的意思上面去理解它,你要去體會出它的意蘊在哪裡。那麼怎麼去體會這種意蘊?光去想是沒有任何用的,你必須要能夠直接體驗到。怎麼體驗?就必須要去踐履,要去行動,在行動當中去慢慢地去摸到這個邊,真正明白它說的是什麼,此時再來評判也不遲。我常常看到或聽到有一些人憑著一知半解、道聽途說就對中國文化橫加指責或盲目推崇,這種連字面上的意思都沒有弄清楚,更不用說深入到其意蘊,如此又怎能對中國文化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呢?

還有一些人,他們對於中國文化典籍有過全面的學習和研究,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也有過細緻的考察,但他們只是將目光聚焦在“實”的一面,很多時候依然不能真正吃透中國文化(包括我自己很多時候也是如此,也許這是我們所受到的現代學校教育使然,在我們受學校教育時,我們總是被告知要學習實在的知識和技術,彷彿這樣才能學到有用的東西)。實際上我們也常常會有一種想法:這個東西到底有什麼用?

我們總是要求講中國文化的人不要講很虛的東西,不如告訴我們該怎麼做,具體怎麼做,恨不能立馬知道第一步該怎麼做,第二步該怎麼做。然而很遺憾,中國文化往往沒辦法直接提供這種答案,

因為只有你自己的行動才能夠找到這個答案,別人是沒辦法告訴你的,因為這種意蘊的東西,是沒辦法用語言直接表述的,只能靠你自己去摸索。這是似乎正是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為一些人所詬病的特點。

然而事實上,中國文化我們應該關注的,恰恰就是那些虛的東西,恰恰就是那些虛的東西才是最有力量、最有用的。

比如很多人批評《弟子規》的一些具體條文,斥之為封建、愚昧、專制。但其實,《弟子規》反映了一定時代所產生的文化形式,哪些具體規矩並不是中國文化的實質。《弟子規》給我們規定了對人、對事該怎麼樣做,就是我們過去講的叫做“灑掃應對”,這是針對童子的,也就是很小的小孩兒你該怎麼樣去做家務,你該怎麼樣去跟人家打交道,等等,有一些具體的規定。然而,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還要去體會真正的中國文化當中的意蘊,比如弟子規開篇所講的“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我們會看到很多人一開始是從形式上去認識中國文化的,但是會有很多人最後慢慢的從本質上去理解中國文化,這種本質往往表面上顯得很“虛”。中國文化虛的一面到底針對什麼樣的現象來講的呢?我們考慮一個問題,有什麼東西是虛幻不可捉摸的(用我們學術上的話叫做是潛變數),但是又有實在效用的?我們要猜個謎語。其實答案在這裡很簡單,就是人的心靈。你看人的心靈,

我們一講心靈,這是什麼東西啊?看不見摸不到,但是人的心靈實際上產生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它能夠在實在的層面上發揮作用。

我們說唱歌,唱歌又有什麼用,但是在戰場上,我們一旦唱起戰歌,就有幹勁。過去我們看建築工地,為什麼要唱那個《勞動號子》,因為一唱,馬上工作就進行得有條不紊,同時,人的力量就充分發揮出來了。你說這個歌是不是虛的?確實是虛的,但是它的作用是實在的。

玩商時代理論研究發現:由虛而入方能由實而出

我們講中國文化,實際上就是“心性之學”,中國文化就是講心的,就是講人心的。西方講哲學,它可能還講到世界是怎麼樣的,自然怎麼樣的,萬事萬物怎麼樣的,人的認知怎麼來的等等這些東西。但我們中國的文化很少講這些。講什麼?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講自己的修養,這是在幹什麼?實際上這是在倫理這個範圍上面來講、來建立它的哲學上的道理。人在這裡變成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人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心,所以我的老師成中英先生稱中國文化是“心性之學”。

理解了這一點,你就會發現,中國文化也能夠在當前這個時代發揮確實的作用,正如餓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困了就要睡,心情不好就要四處66,從古至今,基本的人性,人的心性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這有兩層含義,其一,理解中國文化要從人類最本源的天性和人情上入手方能達到恰當的解讀;其二,如果自己的心性很糟糕,缺少深刻的意蘊和廣大的格局,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就很難抓住實質,充其量不過是“冬蟲語夏冰”或者燕雀妄談鴻鵠之志。

【宣告】文章系本網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 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擁有對此宣告的最終解釋權

TAG: 文化我們意蘊中國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