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中的配角:宋代畫家為了豐富山水畫的內涵,喜歡在畫中畫

山水畫的創作在北宋初年就相當成熟了,畫家們為了豐富山水畫的內涵,喜歡在畫中畫上一些人物,表現出山水與人的親密互動。在這一時期,人物往往作為山水畫中的“配角”出現。

到了明代初年,誕生了一個師法宋人院體的繪畫流派——浙派。浙派的畫家們開始強調人物在山水中的重要性,他們喜歡畫歷史典故、名人軼事。在浙派的作品中,山水人物同樣重要。浙派的風格影響到了吳門畫派,有時人物成了山水畫中的“主角”,在畫中的“分量”甚至高於山水。

山水畫中的配角:宋代畫家為了豐富山水畫的內涵,喜歡在畫中畫

清代華喦在創作中力求古法,再加上擅畫人物,留下了很多山水人物畫佳作。這幅《歸去來兮圖》是華喦晚年作品,描繪了晉代文人陶淵明的散文代表作《歸去來兮辭》。用一幅畫涵蓋一篇散文的內容,說實話是相當困難的。這就導致華喦在創作要抓住重點,不僅要表現重點人物、重點事件,更要抓住陶淵明的高潔志趣與內心感受。

畫中有個細節,一棵古松盤旋向上生長,松樹的枝幹好像虯龍一般張牙舞爪。這棵松樹有兩重意思,第一重是指陶淵明的人品像松樹一樣剛正不阿,第二重意思指陶淵明的追求像松枝一樣自由豁達。用松樹強調陶淵明的性格,讓人物塑造更加立體。

山水畫中的配角:宋代畫家為了豐富山水畫的內涵,喜歡在畫中畫

華喦是個全能型的畫家,他什麼題材都能駕馭。不過,隨著年紀的衰老,他在人物造型方面有些退化,所以他用多種手法烘托人物的性格。畫中還有三四處類似的細節,在竹籬笆附近有一叢菊花,松樹旁邊是竹林,遠處是無盡的山巒。看著這些含有深意的細節,不但能吟誦出“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還能聯想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華喦在這幅《歸去來兮圖》中,融合了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的技法。多種技法融為一體,讓人產生出一種驚豔的感覺。大家加深了對陶淵明散文佳作的理解。

山水畫中的配角:宋代畫家為了豐富山水畫的內涵,喜歡在畫中畫

《歸去來兮辭》這篇散文流傳極廣,北宋文豪歐陽修曾經說過,“兩晉無文章,只有一篇《歸去來兮辭》。”圖解這樣的名篇,華喦一點也不敢馬虎。他用豐富的色彩,描繪出田園生活的快樂。他用烘托的手法,表現出陶淵明的高貴品質。

古人很早就知道,畫人物要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由於古人往往採用的白描的手法進行創作,很難在勾畫人物的時候強調面部結構。於是才有了烘托手法出現,在這一點上華喦找到了正確的創作方向。

山水畫中的配角:宋代畫家為了豐富山水畫的內涵,喜歡在畫中畫

華喦因其全面的創作能力,位列“揚州八怪”之中。其實他的作品一點都不怪,只不過他太喜歡描繪和自由有關的題材,和他身處時代有些格格不入。還好,喜歡他的人,就是喜歡他愛自由。

TAG: 歸去來兮人物陶淵明浙派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