繾綣的鄉愁,舌尖上的慈城年糕,黏在心頭上的記憶

慈城年糕

年糕,是每個慈城人記憶中的味道,雖然看上去素淨寡淡的樣子,但卻一點也不比大魚大肉差。Q軟白嫩的年糕,入口香香糯糯。無論做菜、做甜點,或者是直接當作主食,年糕都是令人慾罷不能的美好存在。身為主食中的小公舉,菜餚界的甜心,甜品裡的“大白”,年糕始終在用它的萬千變化,回饋著那些對它一往情深的慈城人。

蒸粉舊時圖

凡是慈城人,大概沒有一個不是從小吃著年糕,聽著老輩人講伍子胥與年糕傳說長大的。慈城年糕生產歷史距今已有上千年。相傳伍子胥在慈城作戰,臨死前對部下說:“如果國家有苦難,百姓斷糧,你們到城牆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糧食。”伍子胥死後,他的部下被越軍包圍,城中斷糧已餓死不少人,這時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話,挖了三尺多深的城牆,果然挖到了許多可吃的“城磚”即年糕,結果打了勝仗。原來是當年伍子胥在慈城督造城牆時,已做好了屯糧防飢的準備。此後,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做好年糕,以備在除夕當夜以吃年糕來紀念伍子胥和為迎接新的一年討個好彩頭。

繾綣的鄉愁,舌尖上的慈城年糕,黏在心頭上的記憶

搡年糕舊時圖

從最簡單的年糕醬油沾沾,到桂花糖年糕、雪菜肉絲團筍炒年糕,再到梭子蟹炒年糕,各有各的風味。例如:糖炒年糕。民諺曰:“糖炒炒,油爆爆,吃得嘴角生大泡”。又如:薺菜年糕。民諺有云:“薺菜肉絲炒年糕,灶君菩薩伸手撈”。還有:汁水年糕湯鮮美無比,是家家戶戶除夕夜的必備食品。

繾綣的鄉愁,舌尖上的慈城年糕,黏在心頭上的記憶

繾綣的鄉愁,舌尖上的慈城年糕,黏在心頭上的記憶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有詩云: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繾綣的鄉愁,舌尖上的慈城年糕,黏在心頭上的記憶

浸泡四天四夜後洗米

繾綣的鄉愁,舌尖上的慈城年糕,黏在心頭上的記憶

水磨米漿

在很多慈城人的記憶裡,小時候搡年糕,可不是如今這樣機器“做”出來的,而是用石臼“搡”出來的。兩人合作磨粉,一人把磨頭,添米加水,另外一個人勻速推動磨柄,米粉和水交融一起,緩緩流入磨口的布袋。慈城的晚粳米,糊化溫度比秈米低,用來做年糕,米粉容易蒸熟。蒸粉要把握火候,太生則年糕口感澀、硬,太熟則米粉會變糊發黏,不便於年糕成型。

繾綣的鄉愁,舌尖上的慈城年糕,黏在心頭上的記憶

榨水

繾綣的鄉愁,舌尖上的慈城年糕,黏在心頭上的記憶

蒸粉

把榨去水分的米粉用碗一層層輕輕撒入蒸籠,再把蒸籠放在盛水的鐵鍋上,灶內大火燒鍋,讓蒸汽直貫而上,至粉色透明,米香撲鼻時,粉已蒸熟,倒進搗臼,男人們就舉起舂米粉的杵,甩開歌喉“嘿、嘿、嘿,搡起來,芝麻開花節節高來,做好年糕年年高啦”的,搡起年糕。搡粉是兩個人搭檔的活,一個人手持木製或石質的搗柱頭用力舂搗,另一個人手浸冷水快速翻動石臼裡的熱粉團。粉團的黏性和韌性是否正好,在於搡搗時用力是否均勻在不停地翻弄米粉和搡啊搡中,石臼裡的米粉漸漸搡成一團年糕,散發出濃郁的米香味。

搡年糕

繾綣的鄉愁,舌尖上的慈城年糕,黏在心頭上的記憶

搡年糕

把經過搡搗的米粉團放在鋪板上,用雙手使勁揉壓。從團成圓形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間,慢慢擠出一個圓圓的小粉團。放在鋪板上揉搓成一個長條,一條最普通最常見的寧波腳板年糕就成型了。

繾綣的鄉愁,舌尖上的慈城年糕,黏在心頭上的記憶

搓年糕

繾綣的鄉愁,舌尖上的慈城年糕,黏在心頭上的記憶

搓年糕+年糕板壓痕

剛做好的年糕咬上一口,香、軟、糯便在口裡迸發。若是再蘸上些白糖,無須其它煎炒烹炸,此等美味怕是千金也不換吧。

繾綣的鄉愁,舌尖上的慈城年糕,黏在心頭上的記憶

年糕板壓痕

繾綣的鄉愁,舌尖上的慈城年糕,黏在心頭上的記憶

年糕板壓痕

自伍子胥的“城磚”到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的年糕,年糕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儘管手工年糕的技藝已逐漸被機械化大生產所替代,手工製作師傅也因歲月的消逝而漸行漸遠。現代技術抹去了兒時全鎮人一起做年糕的壯觀和熱鬧,甚至撕裂了鄉親鄰里間難得的交融紐帶。但只要“年糕”兩字出現,實體的散發著米香的年糕還是我們舌尖上的佳品,那麼磨舊歲月裡那些與年糕相關的人事和溫馨依然離我們很近很親。

時光荏苒,不變的是我們絲絲的懷舊情愫。一抹繾綣的鄉愁,是一碗熱氣騰騰的家鄉年糕。

文字/設計/排版:鯨魚

攝影:徐烽

TAG: 年糕米粉伍子胥慈城炒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