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鍾情焦作民間瓷!孫小毛做土裡土氣的焦作人!

「城事」鍾情焦作民間瓷!孫小毛做土裡土氣的焦作人!

「城事」鍾情焦作民間瓷!孫小毛做土裡土氣的焦作人!

11月16日(週六):多雲到陰天,有小雨,偏東風2~3級,4~17℃

11月17日(週日):小雨轉多雲,偏東風2~3級轉西北風4~5級,5~15℃

作為本報籌建中的焦作文化創新產業聯盟成員,孫小毛的焦作民間瓷專案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近日,記者驅車來到馬村區安陽城街道毛寨村,在村頭一個翠竹掩映的農家院落裡,見到了一身藝術家打扮的孫小毛。

大約1000平方米的院子,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院遍植翠竹、花卉,盛開的月季花、大麗花爭芳鬥豔,在翠竹的映襯下搖曳生姿、鮮豔可人;後院堆著幾大堆高嶺土,分青、紅、灰、白幾種顏色。院門後有個大池子,裡面堆滿了砸碎的瓷器。陪同採訪的朋友說,孫小毛決不允許帶有瑕疵的瓷器走出這個門!

走進孫小毛的焦作民間瓷工作室,除了幾座高大的電爐窯外,長長的展廳裡擺滿了作品,大部分是民間瓷,還有一些屬於系列產品,諸如十二生肖、竹林七賢、八仙過海等成套作品,也有老子西遊、哪吒鬧海之類的傳統文化產品,總體的感覺是“土”,但“土”得質樸、可愛。如果說“字如其人,畫如其人”,在這裡也稱得上“瓷如其人”了。

「城事」鍾情焦作民間瓷!孫小毛做土裡土氣的焦作人!

做土裡土氣的焦作人

孫小毛,1979年生,沁陽市西萬鎮校尉營村人,自幼酷愛繪畫,上小學時便顯露出一定的藝術天分,班裡辦黑板報的活兒基本上都是他的。

一個沁陽的鄉下娃,怎麼在馬村區的毛寨村建瓷窯、建民間瓷工作室,而且講一口地道的焦作話?

面對記者的疑問,孫小毛娓娓道來:“最初,我對美術的愛好並沒有得到家人的重視。直到上初中時,教我們歷史課的蘇文上老師發現了我美術方面的特長,透過其女兒介紹,讓我投師沁陽師範學校美術老師周亞平,從此我才得到系統的專業培訓。”

初中畢業後,孫小毛順利考入焦作藝術學校美術專業。1999年,孫小毛畢業後進入沁陽市郵政廣告公司搞平面設計,後轉入某工藝雕刻廠搞雕刻。

這時,總想幹出一番事業的孫小毛,卻因愛上了藝術學校的同班女生,不得不追到她的家鄉——馬村區安陽城鄉(現為安陽城街道)大演馬村,並在這裡結婚成家。婚後,妻子到附近一所小學當老師。孫小毛在融入當地生活的同時,也開啟了自主創業的艱難歷程。

磕磕碰碰摸索了四五年後,孫小毛對山陽大地古老的地域文化有了感覺,特別是距離安陽城不遠的雲臺山景區人氣火爆,對文化旅遊產品需求很大,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他尋思著可以在這方面做點文章。

一次,孫小毛在九里山下的一處工地上發現了幾片古代瓷片,白底墨線,繪有圖案和文字。請教專家後,孫小毛得知這是焦作歷史上的民間瓷,曾經風靡東京汴梁,現在幾乎失傳。

研究了焦作沿山一帶古陶瓷的發展史之後,孫小毛心裡升起一個念頭:點石成金雖然是神話,但古代焦作人確實把遍佈太行山的黏土礦變成了金疙瘩。這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陶土資源,不正是能讓自己回報這方熱土、造福一方百姓的事業起點嗎?

「城事」鍾情焦作民間瓷!孫小毛做土裡土氣的焦作人!

燒土裡土氣的焦作瓷

2006年9月16日,對孫小毛來說是個不尋常的日子。

“那天,應在禹州市神垕鎮學習燒製鈞瓷的同學之約,我去那裡遊玩,原打算玩兩天就回來,沒想到一去就不想回來了。”孫小毛講起一段往事,“一進神垕鎮,我就被濃郁的古鎮氛圍驚呆了,那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燒製鈞瓷,大街小巷都在出售鈞瓷,鈞瓷產業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孫小毛顧不上家裡已有身孕的妻子,當天就和當地有意聘用他的窯主簽訂了用工協議。“鈞瓷的藝術造型決定了產品的品位,這方面主要是由外聘的工藝師負責。坯胎的上釉和燒製決定了鈞瓷的價位,這個技術是窯主家裡代代相傳的,輕易不會外露。”孫小毛說。

就這樣,孫小毛在神垕鎮一干就是整整7年。開始,窯主在配釉、上釉、窯溫、火候等關鍵技術上,還是按老規矩揹著孫小毛操作的。後來,窯主被孫小毛的厚道品質和敬業精神感動了,就不再拿他當外人,雖然沒有違背祖訓刻意傳授,但哪一種陶土上哪一種釉,燒到哪個溫度會出哪種火焰,都有意無意地讓孫小毛看在眼裡、記在心上。

孫小毛說:“這是一個必須要有的過程,全靠你心領神會、融會貫通。看似人在燒瓷,卻是瓷在煉人。有道是,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人家窯主得先認識到你是一個知恩感恩、愛瓷如命的人,才肯把最核心的東西洩露給你。”7年時間裡,孫小毛不但給自己的藝術人生上了層釉,還在傳統文化的熔爐裡燒出了窯變的光彩。

焦根平,既是安陽城街道某建材廠銷售總監,也是孫小毛的妻姐夫,倆人的關係俗稱“一根槓”。他說:“小毛幹到第七個年頭時,孩子都好幾歲了,家裡讓我去神垕鎮接他回來。我在鎮裡四處打聽,曲裡拐彎來到一個十分偏僻的小衚衕裡,一見到小毛的樣子,我的眼淚嘩地流了下來……”蓬頭垢面的孫小毛,剛剛從山裡的窯場下來,滿口的禹州話,活脫脫像個叫花子,已經完全痴迷在燒製鈞瓷的世界裡。

被強行拉回家的孫小毛,帶回來幾口袋神垕鎮的陶土,堅持要在家裡砌窯燒瓷器。拗不過他的焦根平,只好出資十幾萬元,在毛寨村親戚家一所空置的院子裡給他建起了陶瓷工作室,購置了電爐窯,又陪著他爬山坡、鑽山溝,勘查太行山黏土礦資源,採集各種各樣的陶土,回來磨粉、打漿、製坯、試燒,再將產品與古代的焦作民間瓷進行比對,積累資料和經驗。

從2013年建窯,到2016年出瓷,3年間孫小毛不知燒廢了多少窯的瓷器。為了支援他的事業,沁陽鄉下的父母變賣了老家的房產,來到他身邊,無聲地支援他。岳父、岳母也把自己的養老錢拿了出來,而且無怨無悔。街坊們不理解,老人就解釋:“俺家小毛乾的是正事!”

記者問:“這些年累計投入了多少資金?”

焦根平搶著回答:“有100多萬元吧。”

孫小毛聞言,不以為然:“哪有那麼多,頂多三四十萬元。”

焦根平略帶揶揄地說:“你沒有算上這13年的機會成本哩!”

孫小毛理直氣壯地回敬:“你咋沒算算試燒焦作民間瓷成功後,能讓咱的鄉親們利用當地資源產生多少經濟效益,能幫助多少貧困戶脫貧致富?”

焦根平笑了:“咱小毛燒製的不是瓷器,是回報家鄉的情懷……”

目前,孫小毛的焦作民間瓷燒製質量趨於穩定,燒成率在50%以上,單位成本仍居高不下,大批次生產和推廣普及的時機尚不成熟。

「城事」鍾情焦作民間瓷!孫小毛做土裡土氣的焦作人!

打土裡土氣的焦作牌

眾所周知,焦作是焦家作坊的簡稱。沿太行山一線,稱“作”和“窯”的地名比比皆是。有專家稱,焦作一帶最初的“作”大多是製坯的陶瓷作坊,“窯”則是燒製陶瓷的陶窯。“作”與“窯”的地名,體現了焦作歷史上陶瓷業發達繁榮時期的產業分工。至於後來出現的其他手工業作坊,都是由服務陶瓷產業派生出來的。

所以,孫小毛鍾情的焦作民間瓷,是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地方特色的焦作文化載體,可以說是“一件瓷器在手,閱盡山陽風流”。

十幾年前,記者在當陽峪古陶瓷窯址文物發掘現場看到,眾多的民間瓷窯址大小不一,最小的像農村的鍋臺那麼大,使用的燒瓷燃料都是煤炭。這讓人聯想到古時候洪水沖溝使得煤層裸露出來,雨水也將山上的黏土和礦石沖刷下來,先民們在黃土層的剖面上掏窯,和黏土製坯,磨礦粉上釉,燃煤炭燒製,把“金木水火土”的哲學理念物化為精美的瓷器,是一件多麼令人開心的事情啊!

今天,當記者看到孫小毛把這些年來焦作人對焦作民間瓷的所有熱愛,都轉化為現實的行動和實踐時,怎麼能抑制住內心的激動呢?

孫小毛說,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透過使用古老的焦作民間瓷器皿來體會返璞歸真的藝術感受,已成為一種時尚。比如,人們在“懷府小吃一條街”上品味小吃時,捧在手裡的餐具不是不鏽鋼,而是古樸的焦作民間瓷器,那將是多麼美妙的一種審美感受!

“真希望焦作所有的傳統美食餐館和特色小吃攤點都能夠用上焦作民間瓷,那才能讓市民和遊客吃出來咱的焦作味兒,打響咱焦作的文化牌啊!”孫小毛深情地說。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相宜 攝影報道

老史新說

為這份“鍾情”點贊

馬允安

從愛好到追求,再到鍾情,孫小毛付出數年心血和汗水,致力於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地方特色的焦作文化載體——焦作民間瓷的挖掘、傳承工作,為這份“鍾情”點贊。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孫小毛堅持燒土裡土氣的焦作瓷,打土裡土氣的焦作牌,其實是找到了焦作文化創新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並把這些年來對焦作民間瓷的所有熱愛,都轉化為現實的行動和實踐,令人敬佩,值得學習。

“一件瓷器在手,閱盡山陽風流。”相信孫小毛回報家鄉的情懷一定實現,相信他的焦作民間瓷一定能成為一件件展示山陽風流的好載體。

版權所有:焦作日報社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編號:41120180801

「城事」鍾情焦作民間瓷!孫小毛做土裡土氣的焦作人!

主編:王晨光/統籌:王鵬

責編:趙曉曉/校審:王盈燕

編輯:賈天罡

「城事」鍾情焦作民間瓷!孫小毛做土裡土氣的焦作人!

TAG: 小毛焦作民間燒製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