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吃出來的藝術品,實在是太美了!這是藝術與美食的跨界融合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古人把食品與藝術很好的結合,誕生出許多經典傳承的藝術品,也印證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強大。

一、面花

這些吃出來的藝術品,實在是太美了!這是藝術與美食的跨界融合

面花俗稱花饃,是流傳在西北農村的一種民間傳統風俗禮饃,它以做工精巧,造型別致而著稱。面花自古以來就和黃帝的祭典緊密融為一體。

黃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祭祀文化久遠而深厚,加之其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從而為民間民俗文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臺和背景。

在黃陵周邊縣區,農曆臘月二十三上“供”家家都要蒸“供”、蒸“棗山”供奉在灶前,敬神祈禱、祈求平安。

這些吃出來的藝術品,實在是太美了!這是藝術與美食的跨界融合

還有一種說法是蒸“供”還願,就是上年喜添子女,因當時的生存條件太差,害怕子女夭折,就借“供”把孩子寄在灶前,祈求子女平安健康,當年又蒸“供”還願。

臘月三十男人要帶著婦女蒸制的“供”來到祖先的墳墓前,貢獻請靈,結束後把“供”掰開一半埋在墳頭,其餘的帶回讓自家的孩子食用,用此來教育孩子不忘祖先恩德賞賜。

這種祭祀形式逐漸由官方祭祀向民間祭祀轉化,時代發展到今天,在清明和重陽節祭祀黃帝的時候,面花在當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成為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麵人

這些吃出來的藝術品,實在是太美了!這是藝術與美食的跨界融合

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民間工藝品。它先是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黴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麵糰。

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淵源流長,早已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

捏麵人以人物為造型的傳統民間工藝品很多,如泥人、絹人、鬃人、糖人、木偶等;再一種就是麵人。麵人是從食品演變而成工藝品的,古代麵人是面果的一種。

這些吃出來的藝術品,實在是太美了!這是藝術與美食的跨界融合

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料。就捏製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獷、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緻、優美、精巧。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用這些麵糰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刀、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各種各樣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

外國旅遊者在參觀麵人製作時,都為藝人嫻熟的技藝、千姿百態且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稱北京麵人為中國的雕塑藝術。

三、食雕

這些吃出來的藝術品,實在是太美了!這是藝術與美食的跨界融合

中國的食品雕刻藝術究竟起源於何時,現在已難以查考。但一般認為,它是在古化祭尊供品造型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演化而來的。據史料記載,食品雕刻在宋時即已興起。

宋代以後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食品雕刻的範圍也有所擴大,食單上特地註明是雕酥,就是在酥酪上進行雕刻,食品雕刻在宋時已漸趨流行,成為一種時尚了。

早期的食品雕刻僅侷限於花卉一類的題材,隨著技術的日臻成熟,到明代已出現了人物、花卉、魚鳥、蟲草等不同題材的作品。

這些吃出來的藝術品,實在是太美了!這是藝術與美食的跨界融合

把中國的食品雕刻藝術稱作是一門古老的藝術,那是完全恰如其分,食品雕刻藝術是中國烹飪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它融繪畫、雕刻和造型為一體而自成一格。

食雕是一種綜合造型的藝術形式,吸收木刻、金石、剪紙、雕塑、牙雕等造型工藝的有關方法。透過切、削、挖、鏟、掏、透雕、拼接等手法,創制出優美造型的食雕成品。

經過歷代廚師的積極探索和努力,食品雕刻藝術發展到現代,無論在雕刻技法還是在形式和題材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愛好這門藝術的人也與日俱增。

總之,當藝術遇上美食,實現了很好的跨界融合,從而誕生出精彩的經典藝術品,小編有點想收藏的衝動。各位看官,你看後,還捨得吃嗎?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TAG: 雕刻藝術食品造型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