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雪上市刺痛中國茶企 傳統茶在資本面前為何不討喜?

文 | 鄭曉蔚

近日,離“A股茶葉第一股”只有一步之遙的瀾滄古茶,在上會前一天突然向中國證監會申請撤回申報材料。

這讓誰是“茶葉第一股”的懸念又添變數。

中國作為茶葉大國,中國茶葉市場將近3000億元,卻無一家上市茶企。

在傳統茶上市屢遭重挫的背景板下,新茶飲上市卻屢創佳績。

6月30日,奈雪的茶正式登陸港交所,正式成為“全球茶飲第一股”。對於奈雪的茶短短五年多時間內港股成功上市,有投資人這樣評價——“因為奈雪不僅值錢,而且賺錢”。

在奈雪的茶上市前6天,喜茶“喜迎”D輪融資。

投資方均為老股東,估值從去年3月完成C輪後的約160億元,直達600億元。此外,近日因洗腦神曲喜提熱搜、堅持薄利多銷的蜜雪冰城,也在今年年初完成了20個品牌的首輪融資,估值約200億元人民幣,被外界寄予了上市厚望。

傳統行業也在向新茶飲風口裡鑽:4月底,廣汽集團旗下的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一口氣申請了61個“茶”商標,包括:有茶、埃安有茶、埃安的茶、AION TEA、北鼻奶茶、獨角北鼻奶茶、UNIVORN TEA等;六月初,中國郵政“郵氧的茶”福建上線。

根據《2020 年新式茶飲行業白皮書》顯示:

新式茶飲已經走過了“原料迭代”的1.0時期、“品類融合多場景”的2.0時期,正式邁入“數字化”的3.0時期。新式茶飲的消費場景不斷延伸,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4420億元的茶飲市場中,新式茶飲市場規模預計到2020年底將達到1020億元。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未來5-10年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新茶飲市場有3-5倍增長空間。

而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發布的《中國茶葉企業發展報告》顯示,2017 年我國茶葉企業總數約七萬家,其中規模企業為 1600 餘家,僅 87 家企業總資產超過 1 個億,6 家企業總資產超過 10 億。

一邊廂,新茶飲在逐利市場興風作浪;另一邊廂,傳統茶企衝擊A股上市舉步維艱。資本為何會在兩茶之間實行雙重標準呢?

A股已有4000餘家上市公司,為啥就等不到一家傳統茶企呢?

傳統茶企難以滿足資本喜好

財經大拿吳曉波在《誰將成為“茶中茅臺”?》中曾發出這樣的疑問,“在中國人的文化消費習俗中,茶酒不分家,茶與酒,一陰一陽,可以悟道中式人生。白酒業鉅子林立,還出了兩家萬億市值的公司,然而,你報得出幾個茶企的品牌?”

這一發問實則也在刺痛中國茶企。

去年5月底,中國茶葉、八馬茶業、瀾滄古茶三家企業均走在衝刺A股“茶葉第一股”這條道路上。

但跑在前列的瀾滄古茶突然“撤回訊息”。證監會官網顯示,

原定於6月3日IPO上會的瀾滄古茶,在6月2日晚間突然撤回了申報材料,按下了IPO的終止鍵,放棄了衝擊A股“茶葉第一股”。

奈雪上市刺痛中國茶企 傳統茶在資本面前為何不討喜?

這讓茶企衝擊A股事宜再遭擱置。目前,僅有龍潤茶、天福茗茶、信陽毛尖等在港股上市,A股則遲遲未迎來一家茶企。

如今,中國茶業市場規模已經接近3000億元,多家茶企曾試圖問鼎“茶葉第一股”。但由於遲遲未形成工業化體系,中國的傳統茶企始終被資本看輕。

有業內人士指出,茶葉生產屬於低技術含量的傳統工藝,行業標準執行水平也參差不齊, 傳統茶企想要在A股上市確實存在一些普遍難點。

以瀾滄古茶這樣的普洱茶企為例,其多存在區域性、行業集中度較低、行業標準化程度和品牌化程度低等劣勢。普洱茶葉生長過程中則易受溫度、降水、土壤環境、光照強度等自然條件影響,導致茶葉減產及品質變化。

可以說,無法提供標準化的產品、起伏的毛利率、過強的農產品屬性,均使得傳統茶企難以滿足資本的喜好。

誰在阻礙“標準化”實施

單單是因為無法提供“標準化產品”,就讓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個戲謔的說法:中國七萬家茶企敵不過一家立頓。

“國內散裝茶,一天一個樣,生產者不知道自己要產什麼,銷售者不知道自己在賣什麼,消費者不知道自己在消費什麼。”2015年,安溪鐵觀音同業公會會長、八馬茶業董事長王文禮就曾向媒體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標準化”的痛點。他認為,茶葉的市場很大,但企業沒有標準化、爆款的思維。如果大家要買鐵觀音時,能想到一個品牌,鐵觀音的消費都往這個品牌上集中,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國內光是鐵觀音都有好幾百種,散裝茶,一天一個樣。在我看來,鐵觀音只要幾個產品就夠,不用幾百種,多了消費者也分不清。茶企要有爆款思維。”

但要做爆款,就要攻克茶葉“標準化生產”這一難題——只

有實現了“標準化”,才能實現“規模化”,也才能形成“品牌化”,最終衝擊上市。

但標準難以建立,則是這一行業長期痛點。畢竟,將評判標準固化,將製作內容量化,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僅涉及採摘度、發酵度、烘焙程度等方面,還需要在品茶環節,固化茶的香氣、甜度、湯色、滋味,形成一套可行性的評判標準。

江蘇省常州市茅山雨沁園茶場製茶人徐鍾以切身感受告訴財經無忌,製茶過程中的標準化真的很難實現。在他看來,天氣、人工、機械是阻礙標準化實施的三大重要因素。

奈雪上市刺痛中國茶企 傳統茶在資本面前為何不討喜?

“現狀就是這樣。首先是茶葉的季節性很強,就拿我們綠茶來說,春季的天氣變化對一整年的經營狀況都會產生不小的影響,而天氣狀況對茶葉標準化的影響是最大的——這涉及原料芽頭出芽率、頭採芽是肥壯還是細長、鮮葉乾溼度、光照是否充足。不過,即使我們在原料階段嚴格把關,大體也只能維持茶葉成品在外形標準上達到兩到三天的統一。從我們自身來說,這個期間的產量不會超過一千斤。在我們當地,已經算不少了。”

在徐鍾看來,

影響茶葉實現標準化的第二大因素是人工。

全國各地的茶廠都需要優秀的採茶工,這是機械所無法代替的。採茶工以四川、安徽、湖北的中老年女性為主。大部分都屬於踏實肯幹,當然也不乏偷奸耍滑。各地茶葉根據地區特點,採摘標準不一樣。有經驗的採茶工會按照你的要求科學採摘,甚至知道怎麼採不傷芽柄和葉底。遇上一群行事莽撞的,茶葉整體質量就要下降不少。而且,採茶工大多數是季節工,到了春季才會從全國各地趕來採茶,人員流動性較大。今年在這個茶場採茶的,明年不一定會來,所以採摘標準就又必須再重申一次。”

“大多數客戶都認為手工製茶比機械製茶要好,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生產出更先進的機器來提高茶葉品質呢?為什麼我們近十年都在用類似的製茶機器工作呢?並不是我們不想更換,而是市場上不提供。”徐鍾向財經無忌表示。

也正是因為中國茶產業標準化的”無法對齊”,造成了我國茶葉質量的參差不齊。

受困標準化致規模化受限

而世界上其他主要產茶國,不論是茶園的管理,還是茶葉的加工,均基本實現了標準化管理,機械化生產。生產的產品一致性很高,為茶葉品牌化經營奠定堅實的基礎。

全球最大茶葉品牌立頓之所以大獲成功,便是其工業化操作、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營的結果。

而其成功的關鍵一環,便是解決了世界市場的標準化問題:產品是袋裝定量,沖泡有時間說明,操作是簡單易懂。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按說明書操作,一杯標準口味的紅茶就新鮮出爐。

受困於標準化生產,直接導致了中國茶企後續規模化生產受限。“規模以上的品牌茶企,在生產裝置上投入很多,比如倉庫都是冷庫以保證產品的品質,這種裝置投入的程度,就像別人家開著拖拉機,我們已經開上了寶馬車,但產能卻沒法得到充分發揮。”王文禮認為,茶企普遍盈利能力不高,一方面,茶葉是個慢熱型的產業;另一方面,產能通常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只有當銷售進一步集中到品牌茶企上,才能更好地提高盈利能力。”

根據企查查大資料研究院釋出資料顯示,

目前我國共有茶葉相關企業147.72萬家,2020年新增32.84萬家,今年一季度新增6.15萬家。偌大的茶企規模,A股卻難覓上市蹤跡。

中國茶葉學會副理事長劉仲華在接受媒體採訪回答“為何茶企鮮有上市公司”時指出,首先是主機板要求的盤子往往比較大,但規模較大的國有企業,資本管理結構、盈利能力卻與上市公司的要求有一定距離,而民營茶企往往規模又較小。

學習新茶飲好榜樣

資本市場上,傳統茶企一直難以突破,新式茶飲卻備受資本追捧。傳統茶企又能否跟隨新式茶飲的上市路,汲取一些經驗呢?

以新近港股上市的奈雪的茶為例:在多輪融資過程中,奈雪的茶在商業模式、營銷體系、產品體系等方面都經歷了資本的“洗禮”。

就營業規模而言,2019年奈雪的茶營業收入為25。02億元,是同期瀾滄古茶的6。57倍。

在產品體系上,奈雪的茶透過新媒體進行營銷,打造生活方式品牌;重視產品質量,使用高品質茶葉、鮮牛奶及新鮮水果製作茶飲,採用集中化、數字化的存貨管理系統,根據每間茶飲店的季節性需求採購原料;擁有持續打造爆款招牌產品的能力,透過大量客戶訂單進行資料分析,不斷完善招牌產品配方來適應顧客喜好;與超過300家知名原材料供應商建立合作關係。隨著資料庫的逐漸龐大,公司使用大資料分析來吸引顧客、最佳化和開發產品。

奈雪上市刺痛中國茶企 傳統茶在資本面前為何不討喜?

相比之下,傳統茶企則落後許多:價格受供應數量、採購價格、品質等影響。加工生產過程中也存在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產品品質參差不齊等弊端。

或許,當傳統茶企在產品標準、銷售體系、發展前景方面對標對齊新茶飲後, A股市場才會有望迎來“茶葉第一股”。

製茶人徐鍾就認為,面對新茶飲,傳統茶需要更多“自強式賦能”:“很多製茶人在對待傳統茶葉與新式茶飲的關係上顯得很激動,丟擲一句‘傳統茶健康、新式茶飲不健康’。我覺得倒是大可不必,茶葉是傳統的,新茶飲是傳統茶葉的‘深加工’,我們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傳統茶自身價值上來。”

TAG: 茶葉茶企標準化A股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