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來源: |三毛遊 ID:sanmaoyou888」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雙十一

剛剛拉下帷幕,不知道你今年又為這個百億專案做了多少貢獻呢?為了掏空我們的錢包,像雙十一、雙十二一類的購物狂歡節被電商們憑空創造了出來,六折、五折、滿減……被

“買到就是賺到”

刺激到的韭菜們,成就了一年年重新整理的營業額。

但是別以為只有現代商人才有這樣的智慧,

要知道買買買,也是中華傳統之一哦!

在古代,商人們為了

“圈錢”

也是使出渾身解數的。不信?您可以從歷代傳世的畫卷發現古代商人們各種“小心機”的蛛絲馬跡哦?

古代的購物節

你以為只有現代才有什麼618、雙十一、雙十二、年貨節等購物節嗎?

其實,古人也有他們自己的購物節的哦。

古代不像今天有電商、以及隨處可見的超市和商鋪,在當時購物是需要在到專門的集市上的。這些集市並不是每天都有的,一般時間較短,多者不過一天,少則半個時辰,到集上進行交易的時機很要緊,所以前面加了個“趕”字。

人們趕著趕著,就趕出了購物節來了。在這之中,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七夕節

的集市是最為熱鬧的。

而遇到這些節日,古人們除了大飽口福外,就是和家人孩子一起買買買!

這波韭菜,精明的商人們是不會不割的,每到這些節日他們就推出一系列相關的主題購物內容,讓你乖乖地把錢袋子交出來。

01

春節:大過年的,你不囤點貨嗎?

古代中國是靠農耕發家的,“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的付出往往決定了整年的收穫。所以,

春節

往往是我國所有節日中最隆重的一個。

一個美好的春節,從置辦好年貨開始。

古人過年,也是會買新衣服、對聯、鞭炮、焰火、和各種神像等等。而商人們也會適時推出“春節新貨大作戰”的限定集市,按照他們的說法是叫

“臘月集”

要知道,咱們國家的“過年”可不是一天哈。她從臘月尾開始預熱一直到正月的十五。在期間,古人拖家帶口、呼朋喚友,逛集市、喝酒、談天說地,熱鬧非凡。

清代丁觀鵬的《太平春市圖卷》

就曾生動農村集市春節時的情景。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太平春市圖卷》,絹本設色,畫中,河岸邊的集市上的地攤上有有賣鞭炮的,有演戲的,有賣工藝品、玩具的、有賣茶飲、果品的松樹下有喝茶嘮嗑的,有圍城一堆看戲的“吃瓜群眾”,有手拿玩具盡情玩樂的“熊孩子”。

春節是一個有魔力的節日,在這一天大家都可以懷著

“大過年的”

心態,和和和氣氣、快快樂樂地度過。

02

元宵節:天黑了,擺攤去了!

春節狂歡過後,元宵節無縫銜接,繼續買買買!

都知道,正月十五,那是燈的“海洋”。出來玩,不拿上個花燈都會覺得與這個佳節格格不入。

所以,這天主打的商品必定是花燈啦,集市上琳琅滿目都是各式各樣的花燈,因而元宵的購物節被稱為

“燈市”

元宵節在盛唐時發展為一個

全民性的狂歡節

,在這天沒有宵禁。大街小巷燈火通明,老幼婦男盛裝出行,逛燈市,賞花燈,彩燈謎,淘古董,古人們可以一直high到通宵。

這等做生意的好時機,商人們是不會錯過的。早早在集市上擺好攤位,準備迎接一批批剁手黨。在燈市上除了賣花燈,同時還有書、辦畫展、賣瓷器等,

明代的《上元彩燈圖》

中就有展示。

《上元彩燈圖》是明代中晚期的畫作,作者不詳,畫中描繪的是南京夫子廟門口一場元宵花燈與古董貿易相結合的集市活動,

您瞧瞧,古時候的商家已經學會了“抱團”,聯合行動來“洗劫”你荷包。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上元彩燈圖》 區域性

看到這幅畫的時候,不知道你有沒有一種熟悉感,這像不像五一、國慶等黃金週出行的我們!哪哪都是人!(估計人多也是我們民族的傳統之一)畫面上,商賈雲集,店肆林立,張燈結綵,民眾摩肩接踵。(這攢動的不是人頭,,是商機呀,是錢啊!)

宵燈會吸引瞭如此多的人流,當然也是做生意的好場合。許多店家直接將貨物搬到了街道上售賣。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有賣字畫的,橫幅、豎軸應有盡有,幾位顧客聚在一起對字畫品頭論足。有賣屏風的,有座屏、摺疊屏,這位賣屏風的店家,似乎也在賣瓷器,旁邊桌子上有幾摞瓷盤子。此外有賣傢俱的、賣鼓樂器的等等。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這燈市是在夫子廟門前舉辦的喔,當然少不了書籍了。那藍色的外殼不正是我們古代線裝書的經典造型嗎?

另外,在元宵燈會上,平時大門不邁二門不出的深閨少女是可以出門的!在這個“明月何皎皎”的夜晚,除了可以約見那鮮衣怒馬的少年外,還可以買買買!

無論現在還是過去,都不要低估女性的購買力哦!

03

清明節:踏青消費兩不誤

在我們的認知裡,清明節是一個緬懷逝者,祭祀祖先的肅穆日子,怎麼會跟這熱鬧喜樂的購物節掛上勾呢?

其實,

在古代清明節是一個快樂指數超高的節日

,因為他們有長達二十幾天的假期!這快趕上現代學生的寒假了,能不快樂嗎?(我酸了/手動檸檬)

假期這麼長,當然要找事情來打發呀!除了祭祖,古人還會趁著假期出行,安排一系列的戶外活動,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

恰逢黃金月,遊人出行,少不了吃喝玩樂。這時候聰明能幹的商人又上線了,秉持著“狠撈一把”的信念,在郊區的空地上早早支開了攤子,上新時令的吃食糕點以及各種款式的風箏。

“節日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各攜棗錮、炊餅,黃胖、掉刀,名花異果,山亭戲具,鴨卵雞芻,謂之‘門外土儀’。……節日坊市賣稠餳、麥糕、乳酪、乳餅之類。”

——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看見郊外的同行這麼努力,城內的商人也都“卷”起來了。

宋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

中,商販的小攤都擺上橋面,馬路都被小攤佔去了一大半。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集市人來人往,川流不息,熱鬧非凡。這種熱鬧程度,跟元宵節的有的一拼了。

04

七夕節:聽說買個“磨喝樂”,來年會更手巧哦

七夕節

,在古代並不是情人節,是年輕女子向織女星祈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的日子。在這天姑娘們穿上新買的衣服,將親手製作的小玩具,小東西或拿出去賣,可以說七夕節也是姑娘們

“炫技”

的節日。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明人仿仇英《漢宮乞巧圖》區域性,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宋時期經濟繁榮,夠在不知不覺中,已然成為了一場商業盛會。每逢七夕,笙歌鼎沸,城裡車馬來往不絕,到處都是衣著華麗的人們。

都說,女人和小孩的錢是最容易賺的,古代的商人也深諳此道理啊!

在宋朝,有一種叫做

“磨喝樂”

的泥塑娃娃,風靡了整個宋朝,尋常市民家、富室乃至皇家之中,都有“磨喝樂”的忠實粉絲。

一到七夕,大街小巷都在賣“磨喝樂”,除了“磨喝樂”這種宋朝人的“芭比娃娃”,商家在乞巧節,會隆重推出其他玩具,如以黃蠟鑄成的“鳧雁、鴛鴦、龜魚之類,彩畫金縷”,叫做“水上浮”。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佚名《七夕風俗圖》

古代商人也會打廣告

如今,我們的生活被廣告包圍,手機、電視、報紙、雜誌、大街等媒體,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廣告。在頻繁出現的廣告洗腦下,顧客的購買慾望會受到引導和刺激。

比起現代廣告,古代也有很多廣告,不僅形式多樣,而且韻味十足。

01

吆喝

最原始的,存在時間最長的廣告形式大概就是——

吆喝

吧!真不開玩笑,咱們愛國詩人屈原在他的文章中就有寫,

“師望在肆,鼓刀揚聲”

,說的是姜太公姜子牙,曾經還是屠夫時,在鋪子裡賣肉,故意“鼓刀”,也就是把刀剁得當當響,嘴裡還不忘高聲吆喝,賣肉了,賣肉了。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商販

也是利用響板造勢,吸引人們注意

古代的行商走販,一般都是採用“吆喝”這種口頭廣告。要賣什麼就喊什麼,附近聽到熱鬧的人如果有需求自然會來問價。

商家還會精心編寫

“廣告詞”

,往往是好聽易記,朗朗上口,並且會配上一下“樂器伴奏”撥浪鼓、小銅鑼等(Drow the beat!),一段freestyle就誕生了!

可是古人沒有喇叭和音響,單靠喊是很累的,傳播距離也有限。怎麼辦呢?於是,一種新的廣告形式出現了。

02

幌子

您還記得武松打虎前,在景陽岡的酒家門前看到什麼嗎?門口有一面旗幟,上面寫了五個字:三碗不過崗。這樣的旗幟就是幌子。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幌子

,又名“望子”是我國古時店鋪用來招引顧客的布招,也就是用布綴於竿頭,懸在店門口,作為商業的標誌。

最初的幌子只是在酒店中使用。古時候的酒店在布寫上“酒”字,製成酒旗,掛在門口,以便招徠客人,而這些酒旗就是幌子了。隨著時間的發展,凡商店招徠顧客門面上展示的標誌,統稱為“幌子”。據說只要看幌子,便知一家店是做什麼生意的。看一下這些幌子,大概能猜出它們是哪種店鋪呢。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明 仇英《南都繁會景物圖卷》區域性畫面中

一條條白色的就是幌子,是不是很打眼!

光靠幌子招攬生意,還是不太得勁。一些店家為了顯示自家店的排面,提高商品的檔次,就開始包裝自家的店鋪。透過裝點門面,增加豪華感,以求打進高階市場!

善於經營的宋人,就開始在自家店前紮起了三層樓的

“綵樓歡門”

,高大的“綵樓歡門”在街市中十分引人注目,這絕對是吸引眼球且高調的營銷方式!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清明上河圖》中孫羊正店和腳店的歡門綵樓

廣告,古人也會玩,而且還很時髦。

古今套路如出一轍

每當大促的時候,最令人頂不住的是商家大力度的優惠,不買好像錯過一個億一樣。其實,這些也是老祖宗玩剩的套路啊!

有句古語叫作

“貪三廉五”

,出自《史記·貨殖列傳》,大概意思是作為商家要大氣,貪圖利潤的人只能賺取30%的利潤,而講究薄利多銷的人,卻能賺50%,所以很早之前就有了

“削價”,又名“降價”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圖》中已經出現“傾銷”的字樣

陶朱公也曾說過,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

,意思是商品在價格高,人氣旺的時候,要趕緊出手,別等到商品貶價後,砸在手裡了。前面說到古代商人都是做一些時令的生意的,為了在限定的時間裡將商品推銷出去,於是他們就想出了五花八門的促銷方式。

其中最有趣的莫過於

“關撲”

,其實是一種帶有賭博性質的遊戲,在宋朝時很是流行。

關撲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抽籤轉盤摸獎,用預售商品作為彩頭,按照約定的方式,

如轉盤、拋銅錢、套圈

,只要投中了就可以免費或低價得到商品。

古代商人是如何“圈錢”的?

左下角的就是關撲,這不就是古代版的幸運大轉盤嗎!

這種遊戲就是抓住了大眾貪小便宜的心理,因此能吸引到許多前來碰運氣的人。

這些遊戲都是涉及到機率問題,很多時候可能商傢什麼都沒賣出去但攢得盆滿缽滿,這簡直是空手套白狼!

除了打折、抽獎外,有一些商家還會發放

紅票(贈券)

。為了促進銷售,古代商家也支援信用卡、花唄等付款方式,也就是傳說中的賒賬。

而在古代的餐飲行業也和現代一樣流行“試吃”,古人稱為“撒暫”。

不管客人買不買都先分發一些吃食免費品嚐,但憑顧客品嚐後的滿意程度進行出售。

在瘋狂掃街過後,購物車滿了,商家嗐提供送貨上門的服務,也就是

“送利”

縱觀古人的購物節,不禁感嘆:

改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人性啊!

老祖宗還是老祖宗,剁手那股狠勁一點不輸我們。

下載三毛遊-全球旅行文化內容平臺

TAG: 集市幌子古代購物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