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溪三奇士”之邵作舟:曾影響晚清政府核心層,並舉薦詹天佑

“績溪三奇士”之邵作舟:曾影響晚清政府核心層,並舉薦詹天佑

邵作舟(1851—1898),名運超,字班卿,績溪伏嶺下人,以號名世,清末著名維新派代表人物,晚清“績溪三奇士”之首。

邵作舟自幼隨父居甘肅任所,讀父書,有枕戈待旦之志。1863年父死於回民起義戰火之中,隨即返里求學。

然而他不滿於邑中諸儒窮經皓首讀經的風氣,發出了“窮鄉僻壤中,苦於無所師法”的感嘆,於是學於杭州,與趙之謙、程蒲蓀等結為學友,於書無所不讀,過目成誦;又讀龔自珍諸集,關心時務,然於科舉則連連報罷。

邵作舟一生雖未在仕途上博得很高功名,卻以高才幕府之名在背後影響著清政府的核心政治圈,扮演著儒家知識分子意見領袖的角色。

陶模等欲薦於朝,而作舟仍甘於幕僚生涯。又作《論文八則》,精闢地總結我國古文創作歷史與手法,可謂“文章學”之濫觴。

1882年,邵作舟任職於天津支應局,於局務總理李興銳交往尤篤,李之公務皆取決於作舟,自是益發究心於當世之務,著《邵氏危言》,啟迪民智、倡導向西方學習,被廣為流傳。

中日戰爭後,他認為和議雖成,但“吏治不修,胎亂未去,京津不久恐有大亂”,於是在鬱郁中於1898年正月初一卒於天津任所。

任職天津支應局期間,處理軍務無不當者,北洋賢士爭與交往,名噪朝野。甲午之役前向李鴻章建言“皮口宜駐重兵”復進圖說明之,惜未採納,1894年,日人果從皮口入侵;死前曾預言“吏治不修,胎亂未去,京津不久恐有大亂”,兩年後果有義和拳之變,京津人稱“小諸葛”。

在內憂外患中,作舟憂國憂民,積勞成疾,英年早逝。著有《邵氏危言》《論文八則》《軍凡政綱目》《人道綱目》,於政治、經濟、軍事、海防、輿地、水利、鐵路、文論、音韻等領域皆有很高的建樹,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之地位舉足輕重,堪稱一代大家。

他所著的《邵氏危言》是近世變法圖強思想第一書(提出了著名的“中道西器論”“攘外先安內”救國策略),所著的《公理凡》是中國哲學史上一部奇書,所主筆的《因時變法力圖自強條陳善後事宜折》是清廷改良變法第一折,所慧舉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是中國鐵路第一人。

TAG: 邵作舟作舟邵氏危言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