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四講》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生活裡的美,不一定要到美術館或音樂廳才能發現,其實美無處不在。臺灣著名美學家蔣勳的《品味四講》,來談談在生活美學中,我們該怎麼吃,怎麼穿,怎麼住,又怎麼行。

《品味四講》

民以食為天,吃飯是我們生活裡最重要的一件事。山珍海味,五穀雜糧,這些都是古人們對美食的定義,現在的我們,食物變得更豐盛了,而怎麼吃卻更難了。食物美學中“料理”兩字,“料”是指原材料,“理”是處理方式,因而吃得美,離不開原料和烹飪。在食材上我們需要下點功夫,早起些,走進菜市場去買剛從地裡摘下的果蔬,那麼簡單的食材就能做出美滋滋的飯菜。好的食材,對烹飪也很講究,蒸煮燒炒得先保持食物的自然味道,比如醃漬一份苦瓜,小炒一份青豆,這些菜清脆爽口,也是人間美味。好的食物,也需要好的心情,慢食藝術要求我們細嚼慢嚥,用心感受。古詞裡面的“品味”二字,就是講我們要細細地品,慢慢地回味,這樣才能發現食物的美。

吃好是有講究的,同樣穿好也需要講究。市面上各大品牌在領導風尚,吸引很多人去追逐。可我們依然困惑,怎麼穿才美。什麼叫美呢,美就是有自己獨特的品味。對衣服的美感,不能只看重品牌,比如東方人與西方人的體型是不一樣的,因而一些西方名牌並不能襯托出我們身體的美。在衣服的選擇上,我們需要認真去想一想,自己適合什麼造型,什麼顏色,需要什麼樣的服飾搭配更得體。舒服是我們身體最直觀的感受,有時候一件棉麻的白襯衫,溫柔的質感,會讓我們感覺舒適自然。

《品味四講》

談完吃和穿,我們再來聊聊住吧。什麼是家呢,那必定是透過我們精心佈置過的,用心經營的地方,無論是買的,還是租的房子。每當夜幕降臨,房間裡總有一盞燈在等待我們回家,真正的家會永遠給我們溫暖。居家美學中,不僅講究居住的房子,周圍環境也很重要。鄰里之間互相關心,保持社群衛生清潔,車輛不佔用公共空間等,我們從這些生活細節中改善,也能提升居家美學。

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這三個美學我們很好理解,那“行”的美學是什麼呢。我們會想到春運、上下班高峰期等這樣的生活常態,那等車的痛苦,排隊的焦慮,這些都很難讓我們產生美的感受。社會城市化程序,人類城市遷徙成為常態,行的美學,首先體現在交通的美學中。比如城市地鐵,高架橋這些交通工具改變城市空間感,構建城市美學;其次,我們生活裡倡導綠色出行,讓生活慢下來。《詩經》裡“悠悠我心”的“悠”就是慢的意思,我們可以在悠閒中調整自身的速度感,在行走中感受美。

《品味四講》

在生活美學中,蔣勳說,忙會讓心靈死亡,當慢下來時,我們就可以認真準備食材做一頓飯,好好品嚐;還可以精心佈置房間,住得舒心;可以挑選一件合適的衣服,穿得舒服;也可以慢慢的走在路上,感受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怡然自得。

TAG: 我們美學食材生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