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來時,還能再見醉人的紅?

宿遷網訊

(記者 徐其崇)定居在遼寧省大連市的陳淑民老人,今年81歲了,她的故鄉在宿遷。年輕時,她隨軍去了東北。半個多世紀過去,她總是眷戀生她養她的故鄉。“以前老家每一次來人,都會給我帶來山楂糕,真好吃!”6月12日,喜歡寫詩的陳淑民老人撥打熱線電話說,老家的山楂糕生產情況還好嗎?到了秋天,古黃河畔還能不能看到成熟的山楂呈現出醉人的紅?

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古黃河畔過去山楂種植規模最大的地方,當屬“探楚莊”,也就是現在的宿城區支口街道探楚社群。過去,那裡的山楂形成了產業,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立了大功。受市場等諸多因素影響,“山楂之鄉”的美名曾一度衰退。如今的探楚山楂生產現狀如何?也為了給陳淑民老人一個回覆,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據探楚社群負責人沈標介紹,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的支口鄉是全省著名的“山楂之鄉”,山楂林足有10公里長,達3500畝。在當時的支口鄉,探楚則是當地山楂產業的龍頭老大。

探楚這個地名連同“山楂之鄉”的由來,是有故事的,並一直流傳至今。相傳在楚漢相爭時期,劉邦派探兵在此探聽楚國的情況,此後這裡就叫“探楚莊”了。相傳,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後,那些忠於楚霸王的衛士不知項羽的下落,有人來到項羽的老家打探訊息。得知漢軍已進城,便在城西北一個村莊住了下來。因途中飢餓,採了一些山楂充飢,到探楚時還剩下一些山楂,吃罷便丟下果核。不料第二年竟長出山楂的幼苗,後來還結了山楂果。從那時起,探楚人便有了種植山楂的習慣。人們把山楂果去核搓成果泥做成糕,用來紀念楚霸王,以寄託思念之情,故山楂糕也稱“霸王糕”。

秋來時,還能再見醉人的紅?

山楂糕非遺傳承人開道順

今年50歲的開道順是一名社群幹部,他是第四代山楂糕非遺傳承人,也是當地唯一的山楂糕非遺傳承人。2015年,他還被宿城區人民政府授予“優秀非遺傳承人”。“我們這裡靠近黃河故道,到處都是沙土地,這種土質長出來的山楂果比山上長的山楂果好吃多了,做出來的山楂糕更是別有風味。”開道順說,據縣誌記載:用探楚的山楂獨創生產的水晶山楂糕,因其色澤微黃透明如水晶而得名。上世紀二十年代前後,每年銷往國外的水晶山楂糕約3萬公斤。1927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食品展評中,水晶山楂糕獲得了金獎。從此,宿遷水晶山楂糕名聲大振。“做水晶山楂糕的手藝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我家祖上曾在支口街開了個‘福合園’食雜店,除了經營糕點茶食,主要是加工山楂糕對外銷售。我被定為第四代山楂糕非遺傳承人,其實,我家祖祖輩輩製作山楂糕遠不止四代人。”開道順說。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探楚加工普通山楂糕、水晶山楂糕的人家不少於100戶,當地居民種山楂賺了不少錢。後因市場供大於求,山楂的單價由每斤2元直降到每斤幾分錢,此後市場一直低迷,居民們只好忍痛毀掉山楂樹改種糧食了。到1993年,探楚基本上找不到山楂樹了。”開道順說,他傳承的山楂糕製作祖傳手藝,儘管在行情蕭條時也沒有間斷過生產。“當地沒有山楂,我就到山東去進貨,這麼多年來,我每年都堅持生產山楂糕。”開道順說。

山楂曾經是探楚獨有的產業,生產山楂糕的技術則是探楚人世代相傳的民間文化。沈標說,由於山楂醫、食同用,當人們追求健康生活注重養生的時候,種植山楂再度被當地居民看好。“2018年3月,我們成立了股份制合作社,14戶居民加入了‘宿遷市楚香紅山楂種植專業合作社’,開道順擔任社長。全社群包括零散種植,目前擁有山楂面積400多畝。等宿支路(324省道延伸)擴建後,預計兩年內,社群山楂種植面積將達到1000畝。”沈標說,按照目前的行情測算,山楂果的畝產值在8000元至10000元。因為山楂果可以深加工,製作山楂糕、山楂切片、糖果、飲料、果凍、果茶等幾十個品種,這樣算下來,畝產值將大大提升。“合作社採取最低保護價收購,種植戶的利益得到了有效保護。”沈標說,這就是探楚社群大力發展山楂產業的“底氣”。

在一片片偌大的山楂林裡,記者看到,一陣微風輕輕地從山楂樹旁拂過,山楂樹上結出的密密麻麻的小山楂,就像一個個沒有染色的小燈籠,待到秋來時,再現一片紅。在合作社,記者看到山楂生產、加工、冷藏設施正在建設中。“到了10月,山楂就成熟了,紅撲撲的皮兒加上小白點的襯托,顯得更加清新悅目。那時候,完全成熟的山楂果顏色是深紅色的,像陳年的紅酒……”開道順指著成片的山楂林說,到了秋天,山楂林不僅可以給當地居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將成為市民休閒採摘、觀光的好去處。

TAG: 山楂山楂糕探楚山楂果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