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不想做好父母,只是因為這5點限制,使他們無法全身心愛你

沒有人不想做好父母,只是因為這5點限制,使他們無法全身心愛你

近年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心理健康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來自國外的各種心理學思想以從未有過的速度進入了中國,並經由媒體的傳播衝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和內心世界。

很多心理學初學者為解決自身困擾,看過一些心理學書籍之後“恍然大悟”,感覺找到了免除一切人生痛苦的解藥:原來我這輩子之所以過得不幸福,都是源於童年的創傷,都是因為父母的過錯。

的確,童年經歷對於人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童年所受的傷害也大多可以歸咎於父母,

但學習心理學的意義並不只是進行簡單的對錯歸因,或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而是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理解他人。

沒有人不想做好父母,只是因為這5點限制,使他們無法全身心愛你

一、不完美的童年,不全是父母的過錯

阿德勒的這句話: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如今在網路上十分流行,許多網友在社交平臺報團取暖,述說自己童年的不幸經歷。

有人說小時候因為小事常常被父母打罵,如今自己脾氣很不好,難以控制情緒;有人說父母重男輕女思想嚴重,自己在家長期被忽視,導致現在很自卑,感到人生沒有價值;有人說父母一直忙於工作,對自己不管不顧,在無助中獨自成長的他,脆弱敏感缺少安全感……

上面幾位網友的抱怨絕非空穴來風,

父母的不良養育方式,給他們的心靈造成了揮之不去的創傷,這些積累多年的痛苦糾葛,難以被成長於正常家庭的人理解,他們只能選擇躲在角落,默默舔舐傷口。

從養育子女的方面來說,他們的父母是不稱職的,甚至令他們感到十分痛恨,但難道一切都是父母的過錯嗎?答案是否定的。

沒有人不想做好父母,只是因為這5點限制,使他們無法全身心愛你

二、不存在完美父母,每個人都有侷限性

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正確養育子女的方式,包括父母應該對孩子保持積極關注,多陪伴孩子;應該充分滿足孩子的需求,提供情感支援;應該溫和而堅定地提出要求,和孩子同心協力共同成長……如果父母做到了這些,他們就是好的父母,我們就是幸福的孩子。

但與世間萬物一樣,絕對的完美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為每一對父母都是平凡人,都會受到各方面實實在在的限制,這些限制大致可以分為5個方面。

a。性格的限制。父母作為獨特的個體,具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他們處理事情的做法,遵循著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套行為模式,其中存在一些非適應的部分,不可避免會影響到孩子。

b。心理健康水平的限制。由於成長環境不同,父母或許經受過童年創傷,心理不健全或有心理疾病,遇到生活中的困難,本身他們自顧不暇,更難以對孩子提供很好的支援,就會導致孩子缺少關愛與被忽視。

沒有人不想做好父母,只是因為這5點限制,使他們無法全身心愛你

c。經濟條件的限制。處在不同經濟水平的家長,能夠滿足孩子物質需求的程度有很大差異,工作類別不同的父母,用來陪伴子女的時間也有很大差異,透過與同齡人比較,處於劣勢地位的孩子可能對自我做出消極評價。

d。社會文化的限制。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育兒觀念,過去我國普遍存在家長強勢、子女服從的家庭內等級傳統,重男輕女思想長期根深蒂固,養兒防老思想將子女物化,身處社會文化大環境下的父母,很難不受其影響,對特定時代中成長的子女造成系統性傷害。

e。知識經驗的限制。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當下人們可以更便捷地獲取需要的資訊,包括如何正確養育子女、如何做好父母的方法,但十幾二十年前的家長想要學習育兒知識,大多隻能透過看書和向身邊親戚朋友學習,或是按照自己認同的上一輩父母的養育方法,因此雖然大多數家長都採用自認為最正確的方式來教育子女,但實際上他們可能很難真正選對方法。

沒有人不想做好父母,只是因為這5點限制,使他們無法全身心愛你

三、學習心理學的意義:接納不完美,才能做出改變

學習心理學的目的是什麼?我認為不只是掌握心理學規律,幫助自己正確地看待世界,也是為了理解人類不完美的本質,

認識到所有人都是容易犯錯的生物,從而在內心放下對希望的執著。

放眼心理學的發展歷史,是一個在不斷試錯、搖擺、顛覆中接近真理的過程,心理學對內向性格態度的轉變(從完全否定到肯定內向性格的優勢)即是十分有代表性的例子。

推而廣之,我們可以認識到,任何處在不同時代的人,他們的認知範圍,都會受到當時社會文化環境發展水平的限制,並且還受到自身性格、能力、經驗等各種因素的限制,

因此作為普通人的父母,他們的選擇並不能隨心所欲,如果希望他們完全符合我們的要求,這便是一種苛求。

沒有人不想做好父母,只是因為這5點限制,使他們無法全身心愛你

其實何止是父母,每個人包括你和我,上面所說的各種限制,對於我們也同樣存在,只是程度因人因時略有差異而已,這些限制時刻透過意識和潛意識,影響著我們的認知,左右著我們的觀念。

學習心理學的意義,不僅在於更清晰地覺察行為模式的對錯,更好地解釋人性,更理智地做出選擇,

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鬆動內心的執著,讓我們敢於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進而接納人世間一切的不如意,並有信心和力量做出改變。

我相信,當你試圖走出自我的侷限,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一切,你就更能看到父母的不易,原諒他們的過失,走上收穫美好的人生道路。

TAG: 父母心理學限制童年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