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明中後期元曲被批評家認定為標準?音韻為何成為創作的標準?

本文系作者數九寒冬時的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明萬曆十五年至清順治八年(1587—165),是中國古典戲曲發展最為繁盛的時期,也是明代戲曲經典建構階段明代戲曲經典的建構有諸多內在與外在因素,其中符合元曲標準是重要條件。這一時期,表現出對元曲標準的確立與認同。著名的經典實證方法研究家羅森格林分析了一個比較模式,從

“這個作家遠遠不如喬伊斯”

,就能推斷出喬伊斯已被假設為標準。運用這個實證方法,很容易得到一個結論: 明中後期元曲已被批評家認定為標準。可見,元曲的音韻、曲辭、關目橋段都已經成為戲曲創作遵循的標準。

為何明中後期元曲被批評家認定為標準?音韻為何成為創作的標準?

中國古典戲曲的呈現

這一時期,以元曲標準遴選名家名劇,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元曲的整理編輯在明中後期呈繁盛之勢,如臧懋循編輯《元曲選》、王驥德刊行《古雜劇》、孟稱舜彙輯《古今名劇合選》著名曲學家臧懋循之所以編選《元曲選》,目的動機就是讓明代曲家清醒地認識到,元曲是可宗可仿的藝術典範學習元曲是矯正語言弊端的有效捷徑。“

今南曲盛行於世,無不人人自謂作者,而不知其去元人遠也。予故選雜劇百種以盡元曲之妙,且使今之為南者知有所取則云爾”。“入於耳而洞於心,自是元人伎倆”。

為何明中後期元曲被批評家認定為標準?音韻為何成為創作的標準?

臧懋循的繪圖

一針見血地指出明代戲曲創作

“純作綺語,其失也靡。…雜出鄉語,其失也鄙”

,更有甚者

“識乏通方之見,學罕協律之功,所下句字,往往乖謬,其失也疏,他雖窮極才情,而面目愈離”。

他認為明代的戲曲藝術沒有達到令人回味無窮的語言境界,

“按拍者既無繞樑遏雲之奇,顧曲者復無輟味忘倦之好”

。並苛刻地批評明代戲曲為

“此乃元人所唾棄而戾家畜之者《元曲選》以

“選刻之富,無逾此。…搜選之勤,多從秘本中遴出。…搜奇萃渙,典刑斯備”“精通律呂,妙解音聲”

的優勢,自問世之初就得到戲曲評論界、創作界、演出界的廣泛認可,成為曲學界認知元曲標準的底本。

為何明中後期元曲被批評家認定為標準?音韻為何成為創作的標準?

明代戲曲的呈現

按照元曲標準,臧懋循最理想的戲曲是內容上

“事必麗情”,格律上音必諧曲”

,最終達到

“使聞者快心而觀者忘倦”

:“予病後一切圖史悉已謝棄,閒曲《四記》,為之反覆刪訂。事必麗情,音必諧曲,使聞者快心而觀者忘倦,既與王實甫《西廂》諸劇並傳樂府可矣。雖然南曲之盛無如今日,而訛以沿訛,舛以襲舛。無論作者,第求一賞音人不可得。此伯牙所以輟弦子期,而匠石廢斤於郢人也。刻既成,撫之三嘆”他按照元曲標準改寫了當時甚為流行的《牡丹亭》,以期達到與王實甫《西廂》諸劇並傳樂府的目的。

為何明中後期元曲被批評家認定為標準?音韻為何成為創作的標準?

《西廂》的人物

可見,臧懋循認為《西廂記》是戲曲中

“得曲中三昧”

的典範,是後世戲曲創作

“可取”

的標準。《古今名劇合選》是孟稱舜

“取元曲之工者”

編選的雜劇選集,共收錄雜劇五十六種,分為《柳枝集》與《酹江集》,並附有評語。作為明末重要的戲曲作家,孟稱舜在總結明代戲曲三百年的發展史也看到了明代戲曲的語言弊病:三百年來,作曲者不過山人俗子之殘瀋,與紗帽肉食之鄙談而已矣。間有一二才人偶為遊戲,而終不足盡曲之妙,故美遜於元也。

為何明中後期元曲被批評家認定為標準?音韻為何成為創作的標準?

《柳枝集》的舞臺呈現

孟稱舜認為明代戲曲不及元曲之妙:

“元人高處,在佳語、秀語、雕刻語絡繹間出,而不傷渾厚之意。…若後則俊而薄矣,雖湯若士未免此病也。”

那麼,如何矯正這種弊端呢?孟稱舜以《西廂記》來說明:“

凡作曲用險韻,須韻險而語俊,又極穩妥為妙。《西廂》之‘不禮梁王懺’,及‘迴文織錦’,何語不俊!何韻不妥!此曲全用廉織、監鹹、侵尋、桓歡四韻,最難押,卻最穩俏,故是能手。近見作詩詞者,好用險韻,而平通趁插,聊取叶韻而止,此乃愈見其拙耳。”

並進一步指出

“風欠,正言其酸也,故《西廂》有

‘風欠酸丁’之謂”

為何明中後期元曲被批評家認定為標準?音韻為何成為創作的標準?

孟稱舜的繪圖

孟稱舜將以《西廂記》代表的元曲與唐詩、宋詞放到

“同工”

的視域裡,肯定其語語本色、真率盡情的藝術美。在《古今名劇合選》中,孟稱舜以《廂記》為評價標準對所精選的雜劇作品細緻點評。如在評鄭光祖的《倩女離魂》時說:

“此劇餘所極喜,…酸楚哀怨,令人腸斷。昔時《西廂記》,近日《牡丹亭》,皆為傳情絕調,兼之者其此劇乎!《牡丹亭》格調祖此,讀者當自見也。”在評第一折時說:“即人遠天涯近意,然《西廂》無此淋漓。”

孟稱舜是

“極喜”

《倩女離魂》的,用

“傳情絕調”

《西廂記》作為參照標準,可見《西廂記》在明代戲曲批評家視野裡是可以作為評價作品優劣的標尺的。

為何明中後期元曲被批評家認定為標準?音韻為何成為創作的標準?

《牡丹亭》的舞臺呈現

此外,他還以《西廂記》為標準範本評價鄭光祖的《翰林風月》:

“此劇科目全類《西廂》,而填詞迥別。”“《西廂聽琴》形容在聲上,此折(第一折)形容在景上,所以較彼絕勝。”

《西廂窺柬》一套,寫出鶯、紅二人許多做作委折,情味甚妙。此折(第二折)光景相同,但樊素語比紅出得較伉直者,以獲髒在手,不怕他妝喬也。且鶯、紅二人一說便了,而素盡情嘲誚,以鶯雖暫時做作,平日實未嘗瞞卻紅娘耳。至小蠻遺生香囊,實出素意外,素蓋慍其瞞己而誚之,刺刺不能休,於此知作者用意自別。

為何明中後期元曲被批評家認定為標準?音韻為何成為創作的標準?

《西廂聽琴》的舞臺呈現

“少不得此一篇(三折)描繪,與《西廂》全似。”“於《西廂》詳處略之,略處詳之題同而各出一奇,可悟作文之法。”“一篇說詞,較《西廂》更簡直”一本雜劇的評語,九處提到《西廂記》,並有一處與《西廂記》細節對比,一處與《西廂記》的結構對比,認為《西廂記》是“可悟作文之法”

的典範。綜上,在明代名家名劇建構與遴選過程中,元曲標準始終在場。

參考資料

·《西廂記》

·《西廂聽琴》

·《翰林風月》

TAG: 元曲西廂戲曲西廂記孟稱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