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懂得養拙,懂得不爭,善爭的人未必是贏家,懂得養拙的人!

世人之所以有眾多的貪念,皆是因為內心的執著,執著於某一物。佛法的修行就是告訴人們要去除心靈上的執著,從而看淡人生的富貴榮華,看淡人生的喜怒哀樂,看淡人生的種種境遇,不再為塵世中事所累,達到身心的輕鬆,最終達到“無爭”的境界。因為無爭方能有得。

【薦讀】懂得養拙,懂得不爭,善爭的人未必是贏家,懂得養拙的人!

優勝劣汰,物競天擇。這是大自然生物進化的基本法則。但人生並不如此簡單,善爭的人未必是最終的贏家。懂得養拙,懂得不爭,則是人生的另一種活法。

在人際關係上,懂得“養拙”的人(雖然你是一位有能力的人)絕不會因鋒芒太露而“功高震主”;懂得“養拙”的人,因為不爭,所以天下莫能與之爭;懂得“養拙”的人,並不是真拙,而是具有當老二的智慧。

任何一個人,只要他是生活在人群裡,都將無一例外地會從內心深處追求著個體生命的卓越,追求著一種因自我價值的實現而帶來的崇高感。

【薦讀】懂得養拙,懂得不爭,善爭的人未必是贏家,懂得養拙的人!

在這種追求中,“爭”是現實生活中的必然,而“不爭”則是冷靜地遷回之策;“有為”才是自我價值的真實體現,如三國時期的楊修、張松和稱衡之輩,都有著一定的才華,但是卻恃才傲物耍小聰明,結果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都成了刀下的冤鬼。

倒是胸懷振興漢朝大業之志的劉備卻能深通道家的立身與處世的韜略,不得志時,便深藏起自己的英雄本色和大志,安心做起了菜農,不給人以加罪自己的口實,而一旦龍歸大海,虎歸深山,立時三分天下,雄踞漢中,窺視中原,終於成為一代梟雄。

【薦讀】懂得養拙,懂得不爭,善爭的人未必是贏家,懂得養拙的人!

如果劉備與曹操煮酒論英雄之時,一口一個篡漢的曹賊,一口一個亂世的奸雄,試想會得到什麼結果呢?罵是罵個痛快了,可三分天下的大業恐怕也被他罵沒了吧。

正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遍天下沒人與他相爭。這可是充滿大智大慧的做人與做事的哲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精髓深刻而實用,但是能參悟和運用“夫唯不爭”這一做人哲學的人卻是風毛麟角。

【薦讀】懂得養拙,懂得不爭,善爭的人未必是贏家,懂得養拙的人!

在名利權位面前,人們常常忘乎所以,哪怕是親朋好友,一個個斗的像烏雞眼似的,巴不得你吃了我,我吞了你。能爭得就爭,能奪得就奪,看誰狠,看誰厲害,忘記了親戚和恩情,忘記了道德風尚。

可到頭來,這些爭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落得個遍體鱗傷,兩手空空,有的甚至身敗名裂,命赴黃泉。

古代聖賢常常推崇“養拙”的智慧,然而養拙的本意卻不是一味消極退縮,倘若面對荊棘,畏途不前,受此磨難,便深感前途渺茫,再無所追求,過著與草木同朽的無為的歲月,這種養拙是一種真正的、消極的、心死的無為與道家思想中的無為有本質的區別。

【薦讀】懂得養拙,懂得不爭,善爭的人未必是贏家,懂得養拙的人!

當你的生命之劍鈍了的時候,不爭、養拙的佛家智慧就像是一塊礪石,你應該把你的生命之劍在這塊礪石上細細地磨礪。在這磨礪的過程中,看似你沒有前進,其實,在這“守拙的靜待裡,正蘊含著所向披靡的行動。

這磨礪的過程,其實也是對自己的恆心、意志和毅力的一種考驗,這種磨礪對自己的內心無疑也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時刻,是一個“恰似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的時刻。

這種磨礪,不僅僅只是對自我的一種超越,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也是一種在不爭掩蓋下的大爭。

【薦讀】懂得養拙,懂得不爭,善爭的人未必是贏家,懂得養拙的人!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可以說這正是道禪的智慧中不爭與養拙的一種具體的體現。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愈是自感聰明超群、自以為了不起的人,愈會成為興風作浪,精於瞎鼓搗的人,而他們樂於乾的事,也正是那些有修養和胸懷大志的人所不屑的事。

這讓人們想到一句名言:賓士的駿馬雖時嘯在前,但只有安步當車的駱駝才能走出沙漠到達自己渴望中的綠洲。

【薦讀】懂得養拙,懂得不爭,善爭的人未必是贏家,懂得養拙的人!

TAG: 養拙不爭磨礪懂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