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1.33萬億背後是千億基金經理三年消亡史

中新經緯4月30日電 (薛宇飛)“一買基金就想虧,銀華內需找劉輝;要想基金跌得快,諾安成長找老蔡;要想基金跌得深,景順長城找彥春......”這是近期網路上對基金經理業績調侃的段子,內容雖不足採信,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基民”投資收益慘淡的心情。

天相投顧資料顯示,一季度公募基金整體虧損1。33萬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計虧損超過1。3萬億元。因此,也有媒體戲稱,是坤坤、蘭蘭們“幫”基民虧掉了這1。33萬億元。

坤坤(張坤)、蘭蘭(葛蘭)、大師兄(侯昊)、二郎神(楊瑨),都是基金收益高漲時期基民們為明星基金經理起的暱稱。而現在,坤坤又回到了張坤,蘭蘭則變成了葛大媽。隨著收益不再,明星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快速縮水,除去貨幣、固收(含固收+)以外,市場上已經沒有千億級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

“坤坤”封神

基金經理這個職業,在很多國家都是令人羨慕的工作,在中國也不例外。眾多基金經理中,總有一些人因為出色的業績漸漸被公眾、媒體所追捧,例如前些年的王亞偉、任澤松等,都戴上過“公募一哥”的稱號。但基金行業也是風雲變幻,每隔幾年甚至是一兩年,都會呈現出“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景象。

近幾年,公募基金的規模快速壯大,另一些業績出眾的基金經理開始在管理規模上超越他們的前輩,並走向“封神”之路。廣發基金的劉格菘是近兩年市場上的“頂流”,曾問鼎過“2019年度公募業績冠軍基金經理”,其管理規模在2020年一季度大幅增長,到2020年二季度末達到821。32億元,是管理偏股型基金規模最大的基金經理。

根據媒體當時統計,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市場上主動偏股類的百億級基金經理達到了104位(個別基金經理管理的產品中含有偏債混合型基金、QDII基金或被動指數基金),較以往大大擴容;管理規模超過300億元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也達到14位。

不過,在公募規模擴容的時代,只有更高,沒有最高。

從2020年第二季度開始,此前管理規模維持在300億元級別的易方達張坤開始發力,規模從一季度末的313。72億元增長到二季度末的522。51億元,躍居行業第4位。

又經歷了2020年第三、四季度的快速增長後,張坤旗下5只基金的總管理規模達到1255。09億元,超越劉格菘,成為公募基金史上第一位在管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超千億的基金經理。不算重複計算,這5只基金當時共計有近530萬戶的持有人,較2019年底增長兩倍多。

作為新任“公募一哥”,張坤的賺錢能力也毫不含糊。據Wind資料顯示,2020年,張坤管理的5只基金——易方達藍籌精選、易方達中小盤、易方達新絲路、易方達優質企業三年持有、易方達亞洲精選,合計為持有人賺了399。04億元。

2021年初,張坤實現“出圈”,他如同娛樂明星一般被投資者所追捧,“坤坤”的愛稱也流傳開來,甚至有粉絲為其成立了後援會。據Wind資料顯示,在2021年上半年,張坤管理的基金規模仍有增長,截至當年二季度末,規模達到約1344。78億元。

在2020年,頭部基金公司和基金公司裡的頭部基金經理,吸金效應都十分明顯。除了張坤,劉格菘、劉彥春等為數不少的基金經理,管理規模都超過了500億元。

縮水2000億

如果說2020年的公募基金市場是高歌猛進的話,那2021年則可以說是跌宕起伏。

2021年首個管理規模超過千億的權益類基金經理是劉彥春。其管理的6只基金的總規模從2020年四季度末的783。23億元,增長至2021年一季度末的1015。80億元。

劉彥春管理的基金產品,整體收益較為靠前。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在其任職期間,景順長城鼎益的回報達到近350%,景順長城新興成長的回報達到近270%。

在這個以男性為主的行業中,業績突出的“醫藥基金女神”——中歐基金葛蘭,在2021年賺足了眼球。葛蘭旗下5只基金的管理規模大幅增加,每季度都有超100億元的提升,最終在2021年四季度末,管理規模突破千億,達到1103。39億元。

但與葛蘭的管理規模快速增長不同的是,大致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公募基金的收益情況開始顯現疲態,頭部基金經理的吸金能力乏力。2021年三季度,張坤的管理規模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到四季度末,其管理規模降至1019。35億元,低於葛蘭同期的規模。與張坤的走勢類似,劉彥春的管理規模也從2021年第三季度開始回落,截至四季度末,規模跌破千億關口,降至978。50億元。

張坤、劉彥春基金管理規模不增反降,雖讓葛蘭“公募一姐”的稱號實至名歸,但她也同樣面臨著收益下降帶來的壓力。據Wind資料,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葛蘭旗下5只基金的單位淨值均為負增長,規模達775億元的中歐醫療健康A的單位淨值增長率為-16。14%,規模超130億的中歐醫療創新A的淨值增長率為-16。03%。

這種頹勢並沒有結束。在接下來的2022年一季度,整個基金行業都在承受收益下行帶來的衝擊,明星基金經理們的管理規模大幅縮水。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葛蘭的管理規模降至961。49億元,較上季度末下降141。90億元;張坤管理規模降至849。27億元,較上季度末下降170。08億元,較歷史最高點下降495。51億元;劉彥春的管理規模降至748。35億元,較上季度末下降230。15億元。

除此以外,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謝治宇的管理規模降至763。37億元,較上季度末下降200。08億元;中歐基金周蔚文的管理規模降至695。46億元,較上季度末下降229。07億元;劉格菘的管理規模降至616。31億元,較上季度末下降157。04億元;匯添富胡昕煒的管理規模降至522。29億元,較上季度末下降171。47億元。

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管理規模超過500億元的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也僅剩以上7位,按規模排序的話,由高到低依次是葛蘭、張坤、謝治宇、劉彥春、周蔚文、劉格菘、胡昕煒。按管理規模降幅看,這7位的降幅均超百億。其中,劉彥春(230。15億元)、周蔚文(229。07億元)、謝治宇(200。08億元)的降幅超200億。

另外,當前管理規模超過300億的基金經理有11位,除匯豐晉信基金陸彬的規模有小幅增長外,其餘10位都出現下降,其中,易方達基金蕭楠下降112。01億元,景順長城基金楊銳文下降124。7億元。總體看,以上18位基金經理目前的管理規模,較2021年四季度末合計下降2199。93億元。

從短期收益看,管理規模超過500億元的7位基金經理的收益全部為負。據Wind資料,截至2022年4月29日,葛蘭、張坤、謝治宇、劉彥春、周蔚文、劉格菘、胡昕煒旗下基金近三個月的回報分別為-9。64%、-13。09%、-18。64%、-8。05%、-18。78%、-22。04%、-11。17%,近一年的回報分別為-31。78%、-29。70%、-30。56%、-29。67%、-27。69%、-31。38%、-28。91%。但從長期看,他們的總回報仍然相當不錯。

邊界在哪?

過去兩年,明星基金經理們管理規模的大幅增長,正是伴隨著中國公募基金市場的快速擴容以及頭部基金公司大力擴張而來的。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資料,截至2019年底,中國公募基金的規模約為14。77萬億元,而到2021年底已增至約25。56萬億元,增超10萬億元。據中信證券資料,截至2021年底,剔除貨基、短期理財基金後,近三年頭部基金公司份額相對穩定,前十大基金公司規模佔比約40%。此外,已有39家基金公司規模邁入千億元級,8家公司管理規模超過五千億元,頭部效應明顯。

一位長期從事基金行業研究的人士對中新經緯表示,明星基金經理管理規模的增長,既與2019年以來公募基金規模做大有關,也與基金公司此前進行的事業部改制有很重要的關係。

“簡單來講,基金公司的事業部改制就像‘包產到戶’,基金經理的話語權加大。基金經理的收入與其管理規模有關,這讓他們有動力去營造自身的明星效應,加快資金流入。只要考核、收入與規模相關,基金經理就會去擴大規模,這也是目前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遠高於前幾年的重要原因。”

明星基金經理的規模擴張,可謂有利有弊。上述人士稱,一方面,優秀的基金經理管理更大規模的資金、去服務更多投資人,這是很正常且合理的;但另一方面,基金經理是否適合管理這麼大規模的資金,其能力是否匹配,又是否存在為了規模而犧牲掉客戶收益的情況,這些都需要探討。

“如果管理規模已經超出他的能力邊界,影響到策略的有效實施,那肯定是不合理的。從行業角度看,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需要有節制地發展規模。”但上述人士也進一步指出,多大規模稱得上是合理,是難以定義的,也很難給出一個量化的標準。

在市場上,明星基金經理雖然在規模與收益都處於行業前列,但若單論收益的話,也並非規模越靠前收益率就越高,反而一些規模不是很大的基金的收益率較為出色。不過,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問題:明星基金經理旗下基金產品收益不好,是否就與規模過大有關呢?顯然,這很難確定。

業內人士認為,參照外國經驗,中國的公募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只要中國經濟向好,未來的市場規模還會壯大,出現管理巨量資金的基金經理的機率依舊很大。只是,誰會是下一個呢?

如何止損?

翻看頭部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季報會發現,基金規模下降的主因還是產品單位淨值的回撤,持有人淨贖回的規模並不大。例如,張坤僅有一隻基金在今年一季度出現淨贖回,佔比不到0。3%。另外有一些基金出現淨申購,葛蘭的中歐醫療健康A的淨申購額達到6。55億份。

基金收益下降成為今年一季度的普遍現象。根據中金公司統計,一季度各類主動權益產品普遍呈現明顯下跌趨勢,其中普通股票型和靈活配置型基金虧損最多,收益中位數分別為-17。24%和-17。27%,弱於滬深300指數表現。

對於“基民”們的叫苦不迭,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不斷向市場喊話,安撫情緒。在一季度報中,張坤說:“基金淨值出現了較明顯的下跌,這讓不少持有人感到了焦慮,我也有同樣的感受。”“我們認為,儘管短期市場面臨不少的困難,但這也為長期投資者提供了相當有吸引力的價格。我們相信,企業每天不斷累積的自由現金流將反映到其價值的積累中,而不斷增長的企業價值終將投射到其市值增長中。”他還說。

投資策略上,據中金公司資料,今年一季度主動權益公募產品倉位中位數為86。5%,相較上季度末降低2。3%,但仍處於2010年以來的較高分位(81。6%)。同時,權益類基金的抱團效應明顯減弱,重倉個股的集中度下降,並選擇重倉電新、醫藥和食品飲料,主動加倉新能源、週期、醫藥和銀行業。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亦千認為,基金經理仍然是最專業的投資者,其“代客理財”的能力值得信賴,個人投資者不應只看短期市場的波動,要著眼於長期收益。(中新經緯APP)

虧1.33萬億背後是千億基金經理三年消亡史

TAG: 基金規模經理管理張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