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種家有話說|要讓“似倒非倒”成為過去

對群體作物小麥來說,高產與倒伏就是一對永恆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對矛盾,人們從育種的降低植株高度、提高莖稈質量下手,從栽培提倡適量播種、推遲播期及施以更加科學的水肥運籌等多種途徑下手,其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或效果。在有了這些“作用”或“效果”的同時我們也發現,要想將這對矛盾徹底解決,還真有點“不可能”的可能。因為:人們追求高產更高產沒有止境,所以,這對矛盾會始終將陪伴著人們;氣候的變化總是向著極端災害性天氣越來越多的態勢發展,這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

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小麥生產上,有“似倒非倒產量最高”的說法,而透過我們多年的觀察發現,“似倒非倒產量最高”還真是有這麼回事兒,至少我們早前的小麥品種和小麥生產是這樣。

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似倒非倒產量最高”

大約是在2003年,那時種農大211前身——農大3458還沒有參試,其就在栽培專家黃曾番老師的運作下,種植在北京南郊農場了。六月初的一天,在黃曾番老師的邀請下,我和(已故)劉廣田老師,孫其信老師去南郊農場看種植在那裡的(農大211)農大3458。當我們一起來到這塊麥田近處時,麥子的長相還真的把我們給“鎮住了”。顏色是耀眼的金黃,完整的穗型讓穗子變大了、變方了,麥田表現出來的整齊劃一程度就像是一塊豆腐蹲放在地裡,零星的幾個雜穗雖然有些招眼,但當劉廣田老師想要其將其拔除時,卻有了難度——穗子太密集了,人進入不了麥田啊!當我們在地邊一頭推動穗層時,兩三米外的穗子都在向前晃動,感覺就是一塊豆腐的模樣,是穗子太多太密集了……當我們看到麥田中有幾塊不足一平米的穗子有傾斜現象時,不免有些擔心在收割前其會否出現倒伏問題?對於這樣的現象,劉廣田老師給出了最好、讓人最愛聽的解釋:“似倒非倒產量最高”!

“似倒非倒產量最高

”的依據

劉廣田老師這個說法得到了在場黃曾番老師的認同。他並延伸解釋道:穗數多是產量高的保障與基礎,當穗子達到了這塊麥田的容量時,產量肯定就有了。當品種的莖稈質量不是太壞或栽培措施不是過分的不合理時,田間出現點片倒伏說明穗數已經飽和了,此時對於本品種來說,單位面積穗數已經是最大,這也將是本品種的極限穗數或產量指標。就農大3458這個品種在這塊麥田的表現來說,穗數應該在47、8萬以上,沒有50萬,我們看著多、看著滿,是因為它的穗子變方變大了,有視覺差異的可能。而就是每畝47、8萬穗子,當平均單穗重在1。2~1。4克時,拿到每畝1110斤以上的產量會不成問題,這在北京地區還是挺高了。這塊麥田收穫後我們得知,每畝產量達到了1370多斤。“似倒非倒產量最高”1370斤!太高了,沒人相信,特別是在北京!包括是小麥栽培專家的黃老師自己也不敢相信!

農大211的定名

記得看麥子的當天,在孫其信老師的提議下,將農大3458定名為:農大211。做為一個“開始”。同年秋季參加了北京市區域試驗(後來,順序就有了農大212和沒有審定的農大213等,再後來就又亂了……)。

“似倒非倒”還是存在著倒伏的風險

就像是上邊我們說的:“當我們看到麥田中有幾塊不足一平米的穗子有傾斜現象時,不免有些擔心在收割前其會否出現倒伏問題?”在人們不斷追求高產的同時,在氣候的變化時常是向著極端災害性天氣多發態勢發展時,這種“可能”就必然出現!譬如,幾天前邯鄲地區的“風雨交加”,就讓一些還沒有抽穗的小麥倒伏了。去年由於晚播或極晚播,再結合人們聽說是“冷冬”,為了還繼續的追求高產,一些農民就無原則的增加播種量,有些播種量達到每畝50斤、甚至還多……結果呢,冷冬沒來,暖冬明顯,再結合土壤墒情適宜,這樣就導致了本來因為晚播就不會出現的“大群體”和倒伏風險出現了。如此,讓“管理”沒有了空間,一切能夠想到的措施都屬於了“被動”。由於有“似倒非倒產量最高”觀念支撐,所以,人們不論什麼情況下、什麼品種,都要追求較大的群體、較多的頭數,當看到較小的群體、較少的頭數時就認為是“低產”型別或模樣兒、心裡就會不舒坦……他們忽略了產量是由“三個因素”所組成的基本原理。

下邊照片中,就是某些麥田拔節期的表現——顏色濃綠,說明肥力和肥料不缺,從葉片已經要披捶、反光看,甚至肥力有些過多了。這樣的品種、麥田就不要著急澆水施肥,拖一拖,甚至不澆水、少施肥或不施肥也行。

育種家有話說|要讓“似倒非倒”成為過去

下圖是我們試驗地麥田現在的土壤墒情表現——很適宜啊!

育種家有話說|要讓“似倒非倒”成為過去

從去年播種到現在,我們所有試驗地還沒有澆過水,而從現在的土壤墒情看,也沒必要澆水!甚至堅持到收穫可能都行。返青起身時,我們藉助一點小雨將不多的肥料施了下去……這就是管理,是科學!因地制宜,我們按照規律和規矩來,小麥何有倒伏的可能和風險?

如何讓“似倒非倒產量最高”成為過去?

我們從育種和栽培兩個方面說。

1)育種方面

在育種方面,我們要追求那些莖稈質量好,單位面積內成穗數能夠自我調節的型別,即播種量可以多,但單位面積成穗數品種自己會有一定範圍的調控(而往往這種型別也是莖稈質量較好的型別)。

育種是一件挺好玩的事兒,當某些性狀被我們追求過頭時,其本是優點也可能變成缺點,或帶來陪伴的毛病。譬如分櫱過多時,就與莖稈細和軟弱、容易倒伏密相關了;穗子、粒籽過大時,莖稈硬了、穗子少了、甚至少的可憐了……所以,歐老師的“中庸”提法厲害,它將指導我們對相關性狀表現程度有科學實用的把握,不偏不倚。育種,不論您的目標是優質麥或是高產品種育種,為適應生產環境,其都要有較強莖稈的支撐,有較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才行,這樣的高產抗倒伏才有保障、甚至不用過分依賴栽培技術。有了這樣的品種,不怕農民多種、甚至種子公司還要鼓勵農民多種!因為,多種多用種,在同樣面積內,種子公司銷售的種子就多、掙錢就多。所以,這裡的品種或型別是關鍵!

下圖中是11月5號播種的小麥,就是繁茂、就是分櫱多群體大,就是莖稈細軟,也就是容易倒伏……但有誰能夠告訴我,這些是優點還是缺點?

育種家有話說|要讓“似倒非倒”成為過去

2)栽培方面

有了好的適宜品種或型別就不用說了。

當農民種植的還是那種不會自我調節、莖稈質量也不太行的品種時,同樣想要追求高產,其播種量就不能過高,其春季不是非常明顯的乾旱時,就是要少澆或不澆水;一定要因地制宜,即依據品種型別,當下的表現、地力和肥力及當年、當季的具體情況而制定有針對性的管理方案;我們一定要明白,種地是與“活物”打交道,其體現出的科學性和靈活性是最強的,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將自己知道的一點農業知識進行“通用”或“套用”。

下圖,是去年10月25號的較晚播麥田表現,它已經讓我們找不到我們觀念裡晚播麥子的模樣了!

育種家有話說|要讓“似倒非倒”成為過去

TAG: 穗子麥田似倒農大倒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