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奇鰭中華龍魚:此龍魚非彼龍魚

■分類位置:硬骨魚綱,軟骨硬鱗魚亞綱

■產地:雲南省曲靖市羅平縣羅雄鎮大窪子村

■層位和時代:關嶺組;中三疊統(約2。44億年前)

■命名人與命名年代:吳飛翔等,2011年

長奇鰭中華龍魚:此龍魚非彼龍魚

一提到龍魚,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金龍魚(圖1)。金龍魚又名亞洲龍魚,學名為美麗硬僕骨舌魚,為一種古老的原始淡水魚類,原產自馬來西亞、印尼蘇門答臘等地河流和湖泊。金龍魚作為一種名貴觀賞魚,在很多水族館裡都能見到它的身影。而此龍魚非彼龍魚,我們這期要介紹的是一類早已滅絕的龍魚,它的外形和分類位置與金龍魚大相徑庭。金龍魚屬於硬骨魚綱新鰭亞綱的骨舌魚目(Osteoglossiformes),而這裡介紹的龍魚卻屬於硬骨魚綱軟骨硬鱗亞綱的龍魚目(Saurichthyiformes),比骨舌魚類更為原始。

長奇鰭中華龍魚:此龍魚非彼龍魚

龍魚是中生代時期特有的一種魚類(圖2),化石記錄從晚二疊世到中侏羅世均有發現(生活時限大約7。5億年)。它的外形和生活方式與現生的狗魚、雀鱔更為相似。在龍魚這個大家族裡,除了在我國浙江省長興縣長興階層型剖面下部發現的晚二疊世始龍魚化石(Eosaurichthys)和歐洲、北美髮現的早侏羅世Acidorhynchus化石以外,其餘的龍魚型別都只出現在三疊紀,而且均被歸入龍魚屬(Saurichthys)。龍魚屬是世界性分佈的一種魚類,最早由Agassiz於1834年創立,屬名原意為“類似蜥蜴的”,突出了龍魚的外形特徵,在聖喬治山安尼期與拉丁期交界的Grenzbitumenzone動物群、馬達加斯加和澳大利亞都有發現。龍魚的頭部佔整個身體的三分之一,為了減輕身體的重量,龍魚身體的鱗片很少,僅有4列至6列鱗片覆蓋,這一點類似現生的鱘類,這樣可極大地減少海水的阻力。龍魚部分種類的成年個體可達1米以上,非常兇猛,在食物鏈中處於上端捕食者的位置,具有快速啟動能力與伏擊捕食的習性。中國最早的龍魚化石為橫山龍魚(Saurichthys huanshensis),是由周曉和、劉憲亭1957年報道的一件龍魚尾部標本,產自於陝北橫山麒麟溝的三疊紀地層中。其後,劉憲亭、魏豐1988年描述浙江省長興縣二疊系長興階層型剖面下部的晚二疊世龍魚化石並建立一新屬:始龍魚屬(Eosaurichthys)。但始龍魚屬與傳統意義上的龍魚屬有著天壤之別,因為其全身都有鱗片覆蓋。

長奇鰭中華龍魚:此龍魚非彼龍魚

中華龍魚屬(Sinosaurichthys)是2011年根據雲南中三疊世羅平生物群中一類特殊的龍魚化石命名的。它以胸鰭位高,匙骨呈靴形,無鰓條骨,後顳骨-上匙骨大,副蝶骨後枝高,腹部的中軸骨靠背側,臀鰭更靠腹鰭,背中鱗列比腹中鱗列寬等特點與傳統龍魚屬相區別(圖3)。長奇鰭中華龍魚為中等體型(標準體長270mm至470mm),它的名字就是根據其奇鰭(背鰭、臀鰭)的特徵命名的。因為它的背鰭、臀鰭、尾鰭都異於尋常的長,達到下頜的長度或者長於下頜,就像長長的飄帶一樣,這也是我們能一眼將其區分開來的主要特徵。當然還有更細微的解剖學特徵,例如胸鰭呈三角形,長約下頜的1/3;鰓蓋到尾鰭之間的椎弓數減少,具椎棘的椎弓數減少;背鰭前背中鱗個數減少;尾柄具14個至15個特徵明顯的脈棘;兩側的後顳骨以背中鱗列為界;6列鱗,背中鱗列比腹中鱗列寬等。長奇鰭中華龍魚的頜部很長,尖銳的牙齒相互交錯,佈滿整個頜部,在大尖牙之間還鑲嵌著小尖牙。這樣的頜部猶如一把絞肉機,能把小型魚類瞬間撕咬成肉泥。

長奇鰭中華龍魚:此龍魚非彼龍魚

魚的胸鰭對控制魚在游泳過程中的穩定性至關重要,能夠幫助魚轉彎或者停止。當胸鰭位低的時候,如果魚在游泳時突然停止,身體會因為沒有向上的牽引力而導致偏轉。現代實驗證明,胸鰭位高的魚類突然停止或者轉彎的時候能夠更好地保持身體平衡。在現代海洋裡有一些游泳速度快的魚類,例如針頜魚和飛魚,他們的胸鰭位都很高(圖4)。中華龍魚的胸鰭位也很高,這樣的結構與現生的頜針魚、飛魚相似,可以判定,中華龍魚的運動模式也應該與之相似。龍魚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遠洋型捕食者,而龍魚屬的成員胸鰭位低,顯然應不再被納入快速游泳選手的行列。龍魚屬成員可能更像狗魚一樣採取伏擊的方式捕獲獵物,利用其快速啟動的能力,而不是長距離追逐。另一方面,中華龍魚則能夠快速游泳、制動以及保持長時間游泳狀態。在羅平生物群中,長奇鰭中華龍魚的丰度很高,常常叢集儲存,推測它可能也像頜針魚一樣群居,而且能夠快速遊動甚至躍出水面。

文芠

TAG: 龍魚胸鰭中華金龍魚魚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