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始於強身,繼於懂勁,終於明心

古人云:“學有始終,事有本末”。學太極拳,一大事也。豈能無其始終本末乎。

練太極拳,始於強身,繼於懂勁,終於明心,前已譯論之矣。至其本末,則論而未詳,今且試為道之。

前輩曰“時刻留心在腰際”,又云“主宰於腰”,又云“腰如”,又云:“功夫皆在於腰”,腰也者,其為拳之本欲。

練太極拳,始於強身,繼於懂勁,終於明心

所謂腰非即腰脊之腰,人皆有腰脊,何以皆無腰,然亦不離松腰脊之腰,人若無腰脊,則何以能有腰。故謂練得其腰,乃若淘沙而取金,沙中本有金,然不淘謂不練,終不得之也。

初練太極拳只是學規矩,久而練之,一旦即能有其腰。古人云:“是集義所生者”,豈不然乎。

腰初生時,只如三寸嫩芽,夫惟有此一點靈苗,則他日之頂天立地,決可與期,古人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其本已立,其道一日千里焉。

前之規矩,只是務末,而其務末,即為務本,本者立而不變,末時隨時而移,本既已立此理猶然。太極拳之十六關要,即此時之末也。

郝為真雲:“初練如人在水底,再練如人在水中,最後如足踏水面”,此其“入門後三易其境界也。”

十六關要練熟,腰亦漸長,上及於頂,下及於踵。即此便是人在水底境界,此時練拳惟須注意:“其根在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以及“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此數事為末,本亦在其中矣。

練太極拳,始於強身,繼於懂勁,終於明心

真腰末生以前或已生之後皆須挺掌坐腕,以為用力之支點,及腰漸長,下伸及踵,便覺腿部鬆開,腰與踵以勁相連,而有弱柳迎風,其根柱地之感,於是乃以足根代手掌而為支點矣。轉腰以變如此則腹內松淨氣勢騰然。內勁由手臂以充於手指,靈勁而動,吞吐自如,以前外勁,則如僵彀而去矣。

及腰成長,乃更於摺疊轉換之間運用純熟,借勁使勁,借勢用勢,以至足跟之為支點,漸可不必依重,令行於勁內,頗若遊於水中,初猶載沉載浮,繼則騰然不復履於地矣。此即人在水中之境界也。

勁能如水,已極流動,勁能如氣,虛靈可想。其所以能虛靈至此者,根本亦在腰也。先覺腰如彈棉花之弓,貼背而傳。雙手則繃懸於其上,松而且沉,不久又覺腰脊勁挺而靈動,如虎豹疾撲駿馬賓士,背脊微微縱動,領起全身。莫不勁靈而得勁,此時腰脊復又接於踵,唯靈便多多,即此便是足踏水面之境地也。

故曰:本者腰也,末者規矩也。練規矩而得其腰,練腰亦不捨其規矩也。或雲:本者勁也,末者手法也。練手法以懂勁,得勁而用手法也,如此言之皆無不可,體用之間,更無二途也。

練太極拳,始於強身,繼於懂勁,終於明心

如今之人,但言太極拳無不極口而言松,惟恐絲毫有力焉。不知拳之能松,乃如水到而渠成,固非偶然而至也。比如明珠朗潤則能輝映於其外,水本清筆,自然流韻而無窮。若乃知松,其若鍍金飾鐵,似松非松,決期老而無功。老子曰:“人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人知美之為美,斯不美矣。”鳴呼,願吾輩好松之士,聞此而有悟焉。

TAG: 太極拳規矩本者本末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