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比鄰而居

我鄰居家的房子是租出去的,近五年間換過多次房客。雖然幾乎都沒有正面交流,但是有幾家來來往往的房客我頗有印象。

最早一家喬姓女士是因取快遞而相識。有次我和她同時下樓取快遞,她因抱著一個幼小的嬰兒而手忙腳亂,所以我便搭了把手,上樓後才發現是鄰居。年輕的喬女士看來是少有的喜歡在現實中社交的年輕人,後來有兩次敲我家門拜託我幫她收快遞,有次還在做飯時間著急忙慌地來借過倆雞蛋。後來她來還雞蛋時恰逢我愛人在家,他對鄰居借雞蛋的舉動很是吃驚,畢竟在城市的商品房中能相識還能互借東西的鄰居並不多見。

有一陣我看到喬女士騎著電動車在小區中轉悠,問之何故?她說房租到期,房東大概是要回來居住,所以不再續租。喬女士滿臉落寞,似乎對這處租住的居所十分不捨,還打算在同小區繼續尋找房源。後來幾年中我也在小區裡偶然遇見過她。不過她搬離我鄰居家,後來居住的人家仍然不是房主,而是另一家吵鬧的房客。

隨筆|比鄰而居

隨後搬來的這個鄰居家有3個孩子,大的不過七八歲,下面兩個三四歲的孩子可能是雙胞胎。這棟樓房的隔音效果不太好,晚上八點左右我經常聽到母親陪孩子寫作業而發出的吼叫聲。說是“吼叫聲”一點也不誇張,隔著牆我能清楚地聽到“這道題你也不會嗎”“說了幾遍了怎麼還做錯”的聲音。除了聽說過,我作為鄰居首次感受到了一個母親輔導作業的抓狂。

不過,我一點都不反感這些雜音,這就是人間煙火。那小半年我在休產假,其間有一個月我愛人出差在外,晚上家裡只有我帶著幾個月的兒子。晚上孩子早早入睡,我有時候陪著躺下休息,有時候靠在窗邊感受春日夜雨,家裡格外安靜,難免心中略有慼慼。這時候,鄰居家的吵鬧聲再次響起,夾雜著大人的訓導和幼兒的喊鬧。我竟然覺得有幾分親切和安慰,鄰家有人,有熱氣騰騰的生活。

一兩年之後,有次我回家,看到這家人在樓道里擺滿了雜物,年輕的夫妻倆在收拾東西,男主人禮貌地和我打招呼。我問何故,他們說是要搬家到附近的另一個社群,因為那邊離學校近,孩子上學比較方便。我沒問是繼續租住還是買了新房,畢竟大家只是彼此的匆忙過客,以後的人生不會再有交集。只是後來,換了一個永遠安靜的新鄰居時,偶爾我會想起這家吵鬧的鄰居來。

隨筆|比鄰而居

節假日有時我會帶孩子居住在父母家,我們居住的臥室正好和鄰居家的臥室一牆之隔。父母家住的是教育系統的宿舍,鄰居幾乎全是教育工作者的家庭。按說應該會比較安靜,其實不然,每晚孩子睡覺後我也在臥室休息,經常晚上10點左右傳來大人和孩子的大聲爭吵,話語堅硬又尖銳,而這種爭吵似乎和作業無關。其實我對鄰家因何而吵的八卦毫無興趣,但是他們晚上10點發出的很大噪音影響休息,並且我尤其害怕這聲音會把睡眠中的兒子吵醒。我不勝其煩,有幾次恨不得去拍鄰居家的門,請他們不要在夜晚製造噪音。母親卻屢次攔住我,說都是同事和鄰居,不值當的,反正你也不是長住。後來有次在樓下玩時,母親指著一個戴著眼鏡看起來很斯文,與別人打招呼也很和藹的中年男士,說那就是咱家鄰居。我有些愕然。牆裡牆外,面孔甚異。

前一兩年,我也開始為孩子有個更好的教育環境而準備購置學區房。如今這已經是社會上再普遍不過的事情,不過細想起來和當年的孟母三遷道理也差不多。比較了一些學區房的區位和價格後,我想起有網友開玩笑地說,“孟母隨意遷址購房,看來是不差錢呀”,算啦,對今人來說,不管差不差錢,能力範圍之內教育環境最好的房子,總得換。

最吵鬧的那家房客搬走之後,鄰居家變得十分安靜。過了一段時間我逐漸發現,這次的房客(其實我不確定是房客還是戶主)是一名獨居的男孩,每天早上9點左右準時出門,晚上8點多準時回家。我能聽到的鄰居家的動靜,大抵都是一早一晚的開關門聲音。有次交物業費時,對小區人事瞭如指掌的物業大媽主動跟我說,我鄰居家住的這個小夥子姓韋,還特意跟我說是“韋編三絕”的“韋”。這個韋姓小夥兒在一家美髮店工作。這點我倒是有點意外,因為在我印象中Tony老師總是一頭有顏色的頭髮的,他看起來卻是個乾淨沉默的人。

隨筆|比鄰而居

因為韋姓小夥極為規律的作息,除了按時聽到他家開關門的聲音,我極少直接碰到他。前段時間有次帶孩子出門時,偶然遇見一起坐電梯時,我兒子忽然奶聲奶氣地問人家:“叔叔,你要去幹嗎?”我剛要哭笑不得地試圖化解這突如其來的對話,沒想到這小夥子很配合地對我兒子說:“我要去上學。”我來了興趣,問他上什麼學,他說他在自修一個本科的成人教育。

很長時間沒再碰見這個韋姓小夥,不知道他考上了沒有。而不久以後,我也要搬家有新鄰居了。

人生漫長,比鄰而居一程,給對方些許或嘈雜或安靜的記憶,也是生命的友好插曲。

作者:徐敏

TAG: 鄰居家鄰居有次房客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