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觀音洞文化

考古學?觀音洞文化

觀音洞西洞口

考古學?觀音洞文化

刮削器(3。1-7。5釐米)

考古學?觀音洞文化

尖狀器(6-9。4釐米)

考古學?觀音洞文化

砍砸器 (長7。8-12。1釐米)

觀音洞文化

中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發現於貴州省黔西縣沙井的觀音洞。多數學者認為觀音洞文化的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觀音洞遺址發現於 1964 年。從該年至 1973 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貴州省博物館先後進行 4 次發掘,獲得石製品 3000 多件和哺乳動物化石 20 多種。觀音洞文化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人類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洞穴堆積與時代

觀音洞是一沿東西向裂隙形成的窄長洞穴。主洞長約 90 米、寬 2~4 米。有兩個支洞,分別向南、北延伸。洞內含文化遺物的堆積大致可分早、晚兩期。早期堆積為含角礫的砂質粘土,出土大量石器及動物化石,哺乳動物化石有嵌齒象科、似東方劍齒象、貴州劍齒象、最後斑鬣狗、巨貘等,雖然大部分屬南方中更新世洞穴中常見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成員,但也有一些種類在細微結構上具有較為原始的特徵,並還有殘存的第三紀種類,其時代可能早至中更新世早期。晚期堆積為紅土層,含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動物化石亦屬大熊貓 -劍齒象動物群,時代為中更新世晚期。早晚兩期的石製品雖然存在差別,但有很多共同的特點,很難嚴格區分。

文化特徵

觀音洞石製品的原料以矽質灰巖為主,也有脈岩、矽質岩、燧石、玉髓、細砂岩等,主要揀取巖塊用錘擊法打片。少部分石片與用碰砧法打下的石片特徵相似。大部分石核不加修理,少數石核、石片的檯面上有修理痕跡。石製品中,石器多達 60%以上,約有半數由石片加工而成,其次是用碎片和石塊,用礫石加工的很少。石器的形狀多不規則,大小也懸殊。以長、寬在 3~5 釐米的為最多。石器一般用石錘仔細加工、刃緣陡直而不平整,少數石器修整痕跡呈平行的窄長條狀。加工角度和方向不甚穩定。加工方向有 6 種,向背面加工的約佔半數,向劈裂面加工的佔 20%以上,其餘為錯向加工、互動加工、對向加工或橫向加工。單刃石器少而復刃石器多。復刃石器中又以異向加工的為多。石器中,刮削器佔總數的 80%以上,端刮器有 100 多件。其次為砍斫器、尖狀器;尖狀器中又有厚尖狀器和錯向尖狀器。還有少量的石錐、凹缺刮器、雕刻器等。

文化聯絡和意義

中國各地迄今尚未發現有與觀音洞文化面貌基本相同的遺存。觀音洞文化與其他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如北京人文化,有明顯的差別,但在個別因素上又有相似之處。北京人的某些燧石石器、大冶石龍頭舊石器地點的某些石器型別,以及較晚的丁村遺址的三稜大尖狀器等,都與觀音洞文化的同類石器相近。華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些遺存,如貴州桐梓巖灰洞、興義貓貓洞的石器都可能與觀音洞文化存在著一定的聯絡。特別是貴州威寧草海和四川銅梁舊石器地點的石器,在加工技術和型別上,表現出與觀音洞文化有較密切的關係。觀音洞文化與北京人文化分別是中國南方和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有代表性的重要文化。兩者之間的差別,說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不同地區的文化已顯示出複雜化和多樣化的趨勢。觀音洞文化的技術傳統在中國南方,特別是在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李炎賢)

TAG: 觀音洞石器文化加工舊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