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因素和價值取向影響下的中西“剩女”的差異

中西“剩女”由於社會制度,經濟結構的不同,其價值觀、人生觀和婚姻觀也有諸多差異,這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中西“剩女”的差異。

傳統因素和價值取向影響下的中西“剩女”的差異

在中國倫理文化發展的幾千年過程當中,形成了以宣揚“謙虛,仁愛”為核心的文化思想觀和“學而優則仕”的文化價值觀。儒家道德宣揚“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和“

不孝

有三,無後為大”的孝倫理觀。在農村中,中國老百姓普遍存在的一個觀念是隻有男孩子才可以傳宗接代,女孩子嫁出去就是潑出去的水,死了也是人家的鬼,而要改變這些觀念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國“剩女”的出現,很大的原因是受傳統文化傳統道化影響的結果。

西方倫理思想比較注重個人德行的完善和追求幸福的價值觀,它比較適應分散、自由、獨立的城邦生活方式。西方倫理文化強調個性自由、個人獨立、人格尊嚴、自我實現等道德觀念和倫理原則。在其發展的不同時期,雖然也出現過具有世界主義、整體主義傾向的倫理學說,但它們只是在一定範圍和一定時期內並沒有成為西方倫理思想的主流。至於中世紀的基督教倫理思想,儘管形式上標榜仁愛,其實更注重出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傾向。正是因為這種自由獨立的西方文化的影響,西方的“剩女”從來不擔心婚姻問題會帶來的閒言碎語,正是這種追求幸福的價值觀和個人德行的注重,使得西方“剩女”忽視“年齡差距”和“經濟基礎”這兩個對中國“剩女”而言比較重要的因素,於是西方“剩女”的擇偶條件和範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故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使得西方“剩女”比中國“剩女”更容易脫“剩”。

傳統因素和價值取向影響下的中西“剩女”的差異

西方文化個性張揚,強調維護個人利益,注重獨立自主發揮個人潛力,強化個人權利意識。個人主義是一切行為的準則。在西方社會,人們普遍將個人自由和個人權利視為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表現。“個人主義”作為這一精神的概括,被賦予積極意義。每個人都儘量體現個性化的自我:個人自信,自我肯定,自由表達內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約束,公開發表不同見解。自小被灌溉獨立、自由文化的西方“剩女”在擇偶問題上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在戀愛或婚姻伴侶的選擇上,西方女性更重視價值觀的趨同,性格是否適合、愛好是否相似,而外在的身高,相貌和年齡則放在其次。

傳統因素和價值取向影響下的中西“剩女”的差異

中國文化是群體文化,講究有利於社會和民眾。主張謙虛謹慎、無私奉獻。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已逐漸形成一種特有的民族價值觀,尤以儒家文化為典型,倡導的是“利他”精神,強調民族內的統一性,並在很大程度上以此來判定人的行為的好與壞。隨著歷史的不斷髮展,這種價值觀念更得到強化和固化。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在經濟上政治上獲得瞭解放和飛速發展,文化價值觀念也相應地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強調集體和社會是價值的主體,集體和社會的利益高於個人的利益,個人必須服從集體和社會,並以此為標準評價和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政府與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因此,相對於西方“剩女”的“利己”主義,強調以個人自由為主,中國“剩女”強調家庭和諧,倡導“利他”精神,認為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核心,父母從小灌輸給子女的教育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門當戶對”等思想。因此中國“剩女”在選擇配偶上習慣聽任父母之命,聽取旁人的建議和評價,堅持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看法,以群眾的意見為中心,在年齡、相貌、家庭背景和經濟條件上都有限制,因此縮小了擇偶的範圍,故使中國“剩女”的隊伍不斷地擴大。

TAG: 剩女西方文化個人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