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與江西南昌的歷史糾葛

江西的歷史,與鄱陽湖的地理特徵息息相關。鄱陽湖並非是地理上成型的大型湖泊,它在秦漢時期的面積較小,是一連串的小型湖泊及沼澤地,史稱“彭澤”。唐中期之後,鄱陽湖周邊地區開始出現持續性水患災害,湖面逐漸擴大並發展成連片的大湖,並最終發展成中國第一大淡水湖。與內陸湖息息相伴的,永遠都是持續不斷的水患災害。根據地方誌記載,清代268年中,鄱陽湖流域無水災年份只有25年,其餘243年至少有一縣發生了較大規模的水災。這種持續性的水患,導致江西地區始終未能發展成為江南地區的經濟中心,也難以出現具有影響力的產業叢集。

鄱陽湖與江西南昌的歷史糾葛

江西北部河流密集,鄱陽湖更是五水匯聚(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一旦夏秋之際江西境內降雨量過大,洪水匯聚鄱陽湖,水位就會隨之大漲。此時如果恰逢長江流域出現洪峰,江水倒灌鄱陽湖,鄱陽湖流域就會發生大規模的水患災害。這種水患頻繁的局面從唐中期開始持續至今,沒有大的改善。鄱陽湖流域最早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水利設施建設,始於明代中期的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間,以當時受水患最嚴重的南昌府為中心,採取“以工代賑”的方式,沿湖興修圩堤,以求鎖住湖面,抵禦水患。此後明清兩代,圩堤建設成為了地方官員的治贛常策。然而由於鄱陽湖地區的特殊地形,雨季長江洪水倒灌,以圩堤鎖湖之策,並不能發揮良好的效果。因此江西一地雖然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理論上屬於我國的主產糧區和經濟發達地區,但江西長期不能承擔與其地理區位相匹配的賦稅。明後期的萬曆年間,朝廷歲入約2千萬兩白銀,而江西全省僅能上繳80-100萬兩,不足江浙地區的一府之地所繳。就當時的兩京十三省的行政區劃來說,江西所納賦稅不足二十分之一,遠未達到其應承擔的稅額。

鄱陽湖與江西南昌的歷史糾葛

清代之後,江西在賦稅上的大規模拖欠和豁免成為了政治常態。每過五到十年,滿清朝廷就被迫要釋出敕令,以水患為由,免除江西的欠稅,並給予賑濟。如嘉慶九年,上諭:“江西省濱臨江湖各縣被淹田畝,惟德化縣之桑落、赤松二鄉,成災七八分不等,其南昌、新建等縣低田間有被淹,高田仍屬有收,勘不成災,被水之初即經降旨諭令撫卹,酌給一月口糧。”再如順治十三年,朝廷批覆:“八年拖欠錢糧著蠲免。”

鄱陽湖與江西南昌的歷史糾葛

鄱陽湖與江西南昌的歷史糾葛

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江西省的首府,南昌的歷史地位一直非常尷尬。南昌在地理上,恰好位於鄱陽湖水系的環抱之中。鄱陽湖但凡發生水患,每次都少不了南昌的份。可以說,南昌其實在地理上是最不合適作為省會的城市,沒有之一。如果要以風調雨順人傑地靈作為首府選擇出發點的話,江西最合適作為省會的城市,其實是吉安。吉安號稱贛中糧倉,是江西最重要的產糧區。並且吉安文風昌盛,白鷺洲書院天下聞名。整個明代科舉考試一共錄取了24898名進士,明代333個州府(地級市),吉安一府之地就錄取了837人(佔比3。4%),遠遠超過省府南昌的643人。《明史》稱:“國初館閣莫盛於江西,故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講的就是吉安一地,文風璀璨,在科舉領域佔據壓倒性的優勢。這麼說吧:如果宋代之後,江西在首府的選擇問題上,完全放棄南昌,轉移到吉安,不在水患頻繁的環鄱陽湖地區投入那麼多經濟和政治資源的話,那麼江西經濟將會比現在好得多。選擇南昌這個最不合適的地方作為首府,並且永不改正,這是江西犯下的最大的歷史性錯誤。

TAG: 鄱陽湖江西水患南昌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