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首狂詩,前半段以為他是無神論者,最後才發現他自己就是神

李白一首狂詩,前半段以為他是無神論者,最後才發現他自己就是神

李白的狂,是眾所周知的。過不慣人情世故,不如在文字間噓寒問暖;來不慣左右逢源,不如埋身於山水之巔;做不慣受羈之民,寧醉倒在花前月下。更甚至有時候,他看不慣山河日月,便寫下一首首狂詩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李白的頭始終是挺拔而高昂的,他永遠向著詩和遠方眺望,而從不會俯下身子落向大地。由於唐朝尊道教為正統,皇帝以李耳為先祖,所以道教在唐代備受官方推崇,亦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青睞,李白便是一位虔誠的修道人士。正因為這樣,才使李白的狂更上一層樓,因為寫詩懟皇帝的事兒太多人都幹過,而寫詩懟老天的事兒,李白可謂是古今少有的第一人。

李白一首狂詩,前半段以為他是無神論者,最後才發現他自己就是神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偏偏李白還是個正兒八經的修道者。他從小就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偶像賀知章曾向唐玄宗請度為道士,所以修道就成為李白自始至終的人生追求。他早年遊歷時期,其實也是求仙學道的一種方式。李白寫過大量關於求仙論道的詩作,但這一首卻顯得尤為獨特。《日出入行》李白日出東方隈(wēi),似從地底來。歷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魯陽何德,駐景揮戈?逆道違天,矯誣實多。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李白一首狂詩,前半段以為他是無神論者,最後才發現他自己就是神

這是一首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詩歌,也是一首很容易使人產生誤解的詩歌。《日出行》原是漢樂府的一首詩題,詠歎了太陽的無窮,而人之生命卻有限,於是幻想騎上六龍而羽化登仙。李白卻一反其調,認為太陽的升落皆是自然規律的原因,只有做到“道法自然”,與之融為一體,才能達到超然。前半段,李白主要闡述了“道法自然”的內在關係。“隈”是山巒的曲處,李白講日出東方,好似從地底湧起,穿空入海,羲和駕馭的六龍車在哪呢?太陽日復一日全部一樣,人並非混沌之氣,怎能與太陽肩並肩呢?草盛而不謝春,木衰而不怨秋,是誰在驅趕著四季轉動的齒輪?沒有,萬物興亡皆是自然規律罷了。

李白一首狂詩,前半段以為他是無神論者,最後才發現他自己就是神

後半段,李白開始懟天懟地懟神仙了!“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荒淫,是指浩瀚無際的樣子,李白責問羲和如何會沉沒到大海的波濤裡去,這與前文“六龍所舍安在哉”是一致的,都表示羲和與六龍車皆是不存在的。“魯陽”出自《淮南子》,據說他揮一揮戈,太陽就避退三舍。接著李白用一句話總結了上述傳說:“逆道違天,矯誣實多”!這些故事啊逆道違天,簡直荒謬至極!那麼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呢?曰:“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大塊”是莊子所說的自然大地,“溟涬”是指天體未形成前的渾然元氣,那麼這句話可意為:我必將與天地自然合而為一,浩然正氣與渾然元氣化為一體!

李白一首狂詩,前半段以為他是無神論者,最後才發現他自己就是神

羲和驅趕四季,魯陽逼退太陽,這些都太過主觀,是違背自然原理的事情,是李白所不提倡的,他主張接近自然、順其自然,從而達到修道成仙的目的,所以他對此二人表達了擯斥。然而,千萬不要就此以為李白是一位無神論者,因為他懟古人懟傳說的目的不是為了辯證沒有神仙,而是覺得他們的方式不對!《唐宋詩醇》認為此詩“為求仙者發”,沈德潛認為“總見學仙之謬”,矛頭皆指向李白的求仙目標。這首詩的誤人之處就在於此,前半段以為李白是辯證唯物主義者,讀完才發現李白是直接把自己當成仙兒了,並且還鄙視其他人成仙的方法都不對,簡直狂出了新水平。原來,在李白心中,他就是自己的神。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作品發表後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絡。

TAG: 李白求仙修道太陽六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