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釀酒時的一個舉動,令他的頭巾也名揚後世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古時愛酒之人甚多,“竹林七賢”裡的劉伶就因為愛酒成痴,喝酒軼事不少,在青史上留下“醉醉”的一筆。而在晉時,另一位名人也甚愛酒,由於愛酒還愛寫詩,更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寫下大量飲酒詩的詩人。他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卻又嗜酒的“五柳先生”陶淵明。

陶淵明釀酒時的一個舉動,令他的頭巾也名揚後世

陶淵明從陶淵明留世的詩歌裡可以看出,他不僅是位“農夫”,還是位“釀酒師”。他作為“農夫”,農活做得可不怎麼樣,有詩“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為證,這可還是早上天不亮就出門,晚上披星戴月荷鋤才歸的結果呢。而作為“酒夫”,他在釀酒方面的技藝又如何?從他的飲酒詩裡,至少可以看出,同他的農活技能一樣,釀酒手藝也是不甚講究,沐手?潔面?不存在的。

陶淵明釀酒時的一個舉動,令他的頭巾也名揚後世

種豆南山下的陶淵明蕭統《陶淵明傳》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郡將到陶淵明家去,到時只聞到從家中傳來的陣陣酒香,原來,此時正逢上陶淵明釀製的新酒熟了的時候。新酒上面浮著一層浮沫,呈暗綠色,“綠蟻新醅酒”中的“綠蟻”指的就是這個。而新酒都需要經過過濾濾去上面的雜質,再飲用。

陶淵明釀酒時的一個舉動,令他的頭巾也名揚後世

綠蟻 新釀成的酒郡將到的時候,就正趕上陶淵明要濾酒的時候。只見陶淵明取下頭上的葛巾,用作漉酒之用,漉完之後,復又戴上頭去。故事裡簡短的語句裡沒有記錄多餘的動作,不知在使用頭巾漉酒之前和之後,陶公有無將葛巾洗淨?如果使用之前不洗淨,那酒大概滋味不辨;如果使用之後不洗淨,那大概整日裡陶公都可樂陶陶地沉浸在酒香之中了。無論如何,蕭統的故事裡將這畫面記錄了下來。而將頭巾當作漉酒巾,也並不是陶公的偶然之作。

陶淵明釀酒時的一個舉動,令他的頭巾也名揚後世

陶淵明頭像 再看看這條飄逸的頭巾在他的《飲酒》詩裡就有提到: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在寫完當世的風氣之後,陶淵明發出此感慨:如果不趕快痛飲,還真是白白辜負這頭巾了呢!由此可見,頭巾在陶公釀酒中還是承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的。而脫下頭巾便濾酒,濾完又戴上這一舉動,除了能表現陶淵明的愛酒以外,也實在很能表現其率真灑脫的個性。魏晉時期的名士們真是有一種與其他時代格外不同的風度,崇尚自由,率真灑脫,陶淵明此舉算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陶淵明釀酒時的一個舉動,令他的頭巾也名揚後世

陶淵明飲酒更為難得的是,魏晉時期的名士風度也讓後世嚮往不已,以至於陶淵明的這條頭巾成為了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品牌,被稱為“東籬漉酒巾”“淵明漉酒巾”“漉酒陶巾”等。如果放在現代,陶淵明一定是一個帶貨能力超強的大V。由此,“葛巾漉酒”也成為一個有趣的典故,形容人極度愛酒,性情率真。陶淵明的這種愛酒,灑脫與率真打動和影響著後世的文人墨客,陸游有“漉殘醅甕葛巾溼,插遍野梅紗帽香”“脫巾漉酒從人笑,拄笏看山頗自奇”;白樸有“任是和羹傅鼎,爭如漉酒陶巾”;曾鞏有“最宜靈運登山屐,不負淵明漉酒巾”……

陶淵明釀酒時的一個舉動,令他的頭巾也名揚後世

不負漉酒巾當然,這條漉酒巾能夠在歷史上留得美名,還是得益於陶淵明本身的人格魅力,他所代表的時代風度,以及他所創造的中國文學名士永恆的精神家園。儘管桃花源是空想,但卻為後世多少因無法改變現實而無法解脫的人們提供了最後的退路,讓他們可以淡泊、寧靜、從容地退出。

TAG: 陶淵明愛酒酒巾頭巾葛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