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產線全球再掀漲價潮,訂單量股市都搶眼,未來還有哪些投資機會

全球

晶圓

代工產能主要集中在中國臺灣,隨著

晶片

市場整體需求愈加旺盛,產能呈現全球性吃緊狀態。在這種形勢下,臺灣地區的晶圓代工業受益最大。

龍頭

臺積電

自不必說,先進製程產能在量產之前幾乎就被瓜分,而作為臺灣地區排名第二的晶圓代工廠商

聯電

,同樣受益於全球大環境,自2020年以來,無論是訂單量,還是股市表現,都非常搶眼,煥發出了第二春。

又一波漲價

進入2021年以後,隨著全球晶片需求量的持續上升,聯電產線更加應接不暇,幸福的煩惱來勢洶洶。

據媒體報道,為了調配產能,聯電宣佈2020年第四季度起開始漲價,到目前為止,該公司已經向大部分客戶提價兩次。本週,據臺灣媒體報道,預計聯電將於6月再次上調晶圓代工價格,包括8英寸和12英寸的,漲幅至少10%起。至於下半年的行情,雖然現在還沒有定論,但該公司的客戶大多預測聯電會逐季漲價。

從2020年第四季度開始,聯電帶頭髮起了一大波漲價潮。目前來看,2021年首季度第二波漲價再次擴充套件到12英寸,包括世界先進、力積電、

中芯國際

等,都有不同幅度的價格調升,而在眾多晶圓代工廠商當中,聯電的漲勢居首。

客戶為裝置買單

聯電的幸福不止體現在漲價上,由於其成熟製程產能受到全球客戶的青睞,使得其產線的擴充套件呈現出更加立體、多元化的態勢。

本週,據臺灣媒體報道,

三星

決定擴大手機影像處理器(ISP)和相關面板驅動晶片的外包量,訂單交給了聯電,更重要的是,三星還出資購買相關裝置給聯電,後者提供廠房,給三星代工生產相關晶片。

據悉,三星此舉是為了提升其CMOS影象感測器(CIS)市佔率,目標是趕超

索尼

。為此,三星願意出資協助聯電南科P六廠擴產,預計購置400臺裝置,包括蝕刻、薄膜、擴散等裝置,用於生產28nm製程的影像處理器和麵板驅動晶片。計劃本季度開始動工,2023年量產,目標月產能達2。7萬片晶圓。

在這波缺貨潮中,三星代工事業部的晶片產能也嚴重短缺,特別是華為受到美國製裁後,三星拿下不少華為的手機市場份額。與此同時,還要給OPPO、vivo和

小米

等供貨CIS,這些使得三星產能明顯不足,這才決定外包給聯電,主要採用其28nm製程產線。

由於28nm屬於成熟製程,對近年資本支出管控嚴格的聯電來說,如果新增資本支出用在28nm製程不划算,但又不願看著這筆肥單飛走。因此,聯電提出由三星出資購買裝置,為其打造的南科P六廠,由聯電為其代工生產相關晶片。

對三星來說,如果這種合作模式能夠成功,未來可將更多采用成熟製程的晶片外包給聯電代工,三星則可把資源集中投入到先進製程,以追趕臺積電。

正是在晶片產能短缺的當下,這種客戶購買裝置給晶圓代工廠,為其定製生產晶片的商業模式才湧現了出來,不只是三星與聯電,就在2020下半年,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了

聯發科

身上。

當時,聯發科為了鞏固電源管理IC產能,自掏腰包16。2億元新臺幣採購了一批半導體裝置,租給晶圓代工廠力積電搶產能。

由於5G需求大爆發,加上遠端辦公/教育需求持續旺盛,聯發科在2020上半年向力積電每月下單3000片12英寸晶圓用於生產電源管理IC。進入下半年後,下單量快速拉昇到每月7000片,全年取得12英寸電源管理IC用晶圓數量達到6萬片。即使如此,仍不能滿足客戶訂單需求。基於此,當時,預計到2021年,聯發科每月將從力積電獲得上萬片電源管理IC的12英寸晶圓產能,全年取得電源管理IC晶圓數量將比2020年翻倍增長。

傳統上,只有晶圓代工廠、封測廠和IDM才會購買半導體裝置用於自家的生產,而IC設計廠是無Fab模式,是不需要半導體裝置這類重資產投資的,這也是當初產業由IDM分化為IC設計+晶圓代工模式的主要原因,即分工明確,提升了產業效率。

無論是三星購買裝置給聯電,還是聯發科採購半導體裝置,從一個側面反應出,當下晶圓代工產能吃緊狀況已經非常普遍,且程度很深,從而形成了巨量的市場空白。而量變必定引發質變,IC設計廠商權衡後,認為做出少有的購買半導體裝置這一舉動,投入產出比依然為正,且後續帶來的收入非常可觀,只有如此,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可見,市場對產能的需求是多麼的大而強烈。

大單不斷

近一年,聯電的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其中不乏大單,如在2020下半年,聯電成功拿下

高通

英偉達

的成熟製程大單,加上

德州儀器

意法半導體

及索尼等IDM巨頭持續擴大下單,主要採用28nm、40nm或55nm等成熟製程,產品大多為模擬晶片。

另外,由於5G手機的電源管理IC用量增加3-4成,以及膝上型電腦對MOSFET及電源管理IC用量增加2-3成,加上大尺寸面板驅動IC及低畫素監控CMOS影象感測器供不應求,聯電及其它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在2020下半年也隨之供不應求。

由於驅動IC、PMIC(電源管理IC)、RF、IoT應用等代工訂單持續湧入,聯電8英寸晶圓產能滿載,加上28nm製程持續完成客戶的設計定案,後續穩定下線生產,2020年第四季度28nm及以下製程營收同比增長約60%,整體營收同比增長為13%。

去年10月,知情人士就表示,聯電2020下半年已針對新追加投片量的訂單漲價10%,在2021年第一季度還會再調漲8英寸晶圓代工價格,其中,已經預訂的產能將調漲5%-10%,後續追加投片量的訂單,則以漲價後的價格再調漲1-2成。

實際上,聯電8英寸晶圓代工產能已滿載到2021年下半年,在產能供不應求且客戶持續追加訂單的情況下,2021年逐季度調漲價格則順理成章。

綜上,聯電遇上了行業發展的巨大紅利期,主要是市場和相關產品對成熟製程晶片的需求量暴增。而這與聯電兩年前的決策密不可分。

可以說,聯電是業內首家對外宣佈放棄10nm及更先進製程工藝的晶圓代工廠。2017年7月,該公司啟用了雙CEO制度,那之後的一年內,他們就對市場做了縝密的調研,並在一年後,也就是2018年7月,對外宣佈聚焦在成熟製程,而不再對10nm及更先進製程進行研發投入。

從那時起,聯電徹底改變了以往的發展策略,不再盲目追趕先進製程。而在那之前,大多數業內公司的慣性思維是:技術一旦落後,就會拼命加大投入,擴大規模,研發更先進的工藝,但在晶圓代工市場上,這條路並不容易,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先進工藝研發投資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但是未來能夠用得起、用得上先進工藝的客戶群在減少。

一旦技術落後,聯電面臨的情況就是他們巨資研發出了新技術,別家的工藝已經成熟了,開始降價了,導致聯電的新工藝缺少競爭力,然後繼續虧損、落後,直到下一代工藝。

因此,聯電將戰略重點放在了專注改善公司的投資回報率上,而28nm及以上的製程成為了該公司的發展重點。

具體來看,無論是8英寸,還是12英寸晶圓廠,都聚焦在了各種新的特殊製程工藝上,尤其是針對物聯網、5G和汽車電子這些在未來具有巨大市場和發展前景的應用領域,如聯電的汽車電子業務,過去幾年的年增長率都超過了30%。包括RF、MEMS、LCD驅動晶片、OLED驅動晶片等領域,聯電都有目標性的強化技術,並一直在提升市佔率。

過去,28nm HKMG主要用於手機的基帶和AP晶片製造,而隨著先進製程的逐步成熟,如14nm、10nm,以及最新的5nm工藝,手機處理器都在向這些製程上轉,這就導致28nm HKMG產能利用率下降。一種解決方法就是將更多中小客戶的需要引入到28nm HKMG上來。這方面,聯電有超過20種產品在這條線上,而且量也在穩步增加。

此外,聯電的28nm HPC+和22nm工藝也已經量產,這樣,新的客戶不斷補充進來,提升了產能利用率。

另外,在特殊工藝方面,市場對LCD驅動晶片、OLED驅動晶片需求量很大,多數採用的是80nm、40nm工藝,在此基礎上,聯電將這些晶片製造匯入到了28nm上。

此次,接單三星晶片,並由後者為相應半導體裝置買單,正是聯電先前制定發展策略後結出的果實。

結語

聯電董事會於今年2月宣佈擬發行總額不超過新臺幣150億元的無擔保公司債,這是該公司近4年以來首度發債。

本週,該公司進一步公告發債細節,第一階段將發行總額96億元的公司債,所得資金大部分將用於增購裝置,擴充產能。

在客戶保持高需求的情況下,聯電今年資本支出將達15億美元,較去年大增五成,主要用於28nm產能擴充,多數資本支出將用於擴建南科P5廠。

聯電的胃口越來越大了,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其產能的擴充速度似乎趕不上客戶訂單的增長速度。這樣“吃”下去,會不會有點兒“撐”呢?

財報季開啟新一輪佈局視窗,大資料探勘投資“預期差”,關注買入機會,立即開戶> >

TAG: 聯電製程晶圓晶片28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