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瑕記175】當鋪的轉型:一個資深管理人的轉型感悟,值得每個人讀

這是尋瑕記第

175

篇文章

某天,三公子跟我在星球裡聊起來,說到我“先跑為敬,擁抱權益大市場,還在非標裡掙扎的兄弟們,眼睜睜看著末日火車撞過來。。。”

講真,在非標裡躺平了這麼些年,麻木如我,已經被末日火車碾過好幾個來回了,真的下定決心投身權益才發現,

股票多頭講故事,量化對沖黑箱子,股權投資不要臉。

還是有抵押帶擔保的當鋪思維牢靠,還是非標剛兌的業務好乾。

關於當鋪的真相與未來下次再寫吧,這次寫寫轉型這一年多以來,看了大幾十家管理人,從一開始的兩眼一抹黑,到學會問幾個聽起來很專業的問題,再到能識別哪些是真大佬,哪些是假價投,哪些是佛系增長,哪些是“動了凡心”,

講講那些公募、私募、FOF

基金經理

都不會告訴你的事。

大家都是管過幾十億上百億盤子的狠人,

我不指名道姓,您也別對號入座,如有雷同誤殺,都是我胡說八道。

關於投資

01

投資中最貴的三句話分別是:

這次不一樣;

邏輯變了;

下次一定投。

02

股票投資的不可能三角:高確定性、低估值和高增長。

大宗商品的不可能三角:綠色供應,中速增長和物價平穩。

貨幣的不可能三角:低能耗、去中心化和安全。

量化管理人的不可能三角:大規模,高收益和低波動。

03

當演算法足夠大,算力不夠大;

當本金足夠大,收益率不重要;

當規模足夠大,收益。。。投資人收益不重要。

04

目前A股市場的三大不可控擾動因素:

滬深300

殺估值,

中證500

有雪球,1000指增有葉飛。

關於轉型

01

大部分沒有權益投資經驗的高淨值客戶,對於一個私募產品的容錯視窗,只有買入後的三到六個月:

三個月,產品淨值沒有做出安全墊,六個月,量化的業績沒有顯著跑贏指數或同行,最多一年,股票多頭的業績還沒跑出來,就會在心裡給管理人打一個“辣雞”的標籤,封閉期滿就摩拳擦掌要不要贖回了。

02

大部分沒有權益銷售經驗的理財經理,對於一個私募產品的銷售方式只有一種:

“這個產品是一個高收益的非標替代”

,比如雪球,比如分紅型指數增強,比如量化中性策略。。。

市場當前的鬼故事是,

雪球越賣收益越低,再敲出個幾期就該不能買了,量化中性形同雞肋,一會兒波動率降下來了,一會兒alpha做不出來了,一會兒對沖成本漲上去了,賽道上擠滿了新策略老模型,每週比慘,越比越慘(當然,高頻除外)。

03

信託公司的理財經理常常抱怨,同樣的權益產品,客戶就是不在信託公司買,而要去券商買,道理很簡單:

過去,信託公司的客戶是“儲戶”

,信託公司的理財經理是“非標報價員”,你給客戶供應的是持續不斷的非標產品,客戶接了報價之後期待的是“穩穩的兌付”,至於你有沒有投研能力,權益產品線搭得怎麼樣,客戶根本不關心也不在乎,信託公司要淡化客戶心智中的“非標”烙印,需要方向性的引導,更需要體系性的洗腦。

過去,券商的客戶是“散戶”

,他們本來也是要炒股票的,而他們自己操盤交易的能力爛如渣渣,券商的客戶經理是“鐮刀介紹員”,讓散戶遇到一個比自己能賺錢會炒股的基金經理,當然奉若神明,讓散戶給市場貢獻了那麼多年的負阿爾法之後,突然發現還有專門做正阿爾法的量化機構,當然趨之若鶩。

04

大部分在謀求標品轉型的信託公司,其實都是按照拓展非標業務的思路在跑馬圈地,拿著私募50,歷年金牛獎的名單一個一個跑過去,秉承民法典裡都沒有的“先佔取得”制度,管它市場風格適配與否,管它金牛獎是買的還是實至名歸。。。

拿回來給風控審,反正我不懂風控也不太懂,拿回來給財富賣,反正財富能賣我就有收入,還不用承擔信用風險和兌付壓力,這業務可比非標好乾多了。

而金牛獎這東西,跟信託公司熟悉的地產百強榜一樣,

真的強肯定能進榜,能進榜的不一定真的強。

用大金鍊子的話說,很屌的基金經理一般大機率都拿過金牛獎,但是拿了金牛獎的不一定都很屌,還是存在一部分濫竽充數或者曇花一現的。

05

大部分轉型中的信託公司,都被券商視為展業的藍海。

首先,信託公司不懂權益,風控評審只會看非標,不會炒股票,運營能力和系統配置大概落後券商10年,資產端做過權益的人如果沒有在2015年的大牛市發財跑路,要麼在第一輪打新、定增、新三板和港股的浪潮中被市場教育了,要麼在2016年的熔斷和2018年的貿易戰中被市場幹掉了,撐不到標品轉型的2。0階段。

其次,因為監管的壓力,信託公司不得不快速轉型,你是做標品通道也好,用投顧模式或者tof模式做代銷也好,自建fof品牌也好,50對50的非標與標,不轉型就是死路一條。

最後,大部分信託公司這麼多年,靠穩穩的兌付攢下來了一批高淨值客戶的家底,客戶基礎是有的,銷售粘性是在的。

簡而言之,信託公司不懂權益,信託公司不得不轉型,信託公司有銷售能力,信託公司還不要交易端,“人傻錢多速來”。

06

券商最喜歡給信託公司推薦的管理人型別,按順序排列:

量化多頭(換手越高越好)-股票多頭(持倉越分散,交易越頻繁越好,最好還做一些股指對沖)-CTA(一定要搭售一部分中性或者指數增強)。

那些滿倉五支票,一年換手一倍的價投們,麻煩旁邊讓一讓,不要擋在交易機房門口,影響券商賺佣金。

關於fof

01

大部分你能買到的fof都是火鍋店蔬菜拼盤式的營銷型產品,什麼頭牛、白馬、全明星,給你幾個看似頂流的多頭,再疊加幾個看似頭部的量化(本質還是量化多頭),除了名頭響亮好營銷之外,底層管理人既不分散,也不低相關,淨值都是回測跑出來的,參考意義非常有限。

這類fof本質是對管理人流量的二次變現,管理人賺規模的錢,券商賺經紀的錢,渠道賺代銷的錢,客戶呢?客戶不賺錢。

02

那些真正能讓客戶賺錢的好fof,底層管理人你聽過的不會超過三個,單個管理人規模超過100億的不會超過三個,部分策略額度是如此稀缺以至於投完就封盤或只對特定投資人開放,大部分規模都被機構自營投掉了,在零售線上不會持續供應。

簡單說,買不到,如果買得到,有多少買多少。

03

有一些非常審慎的信託公司,為了確保底層穿透風險可控,要求fof產品底層投顧需要保持穩定,不允許新增,請問,市場風格都已經從大盤成長切換到小盤價值了,還拿著一把只會買茅的茅指數基金經理,等著吃土嗎?

你要這不會動態調整的fof有何用?

關於明星基金經理

01

有些基金經理水平之差,淨值線都貼著指數走的,客戶還不如被動投資指數好了,如果說策略型別,他們大概是“指數減弱型”策略吧。

還有些基金經理,明明是偏科押賽道的,非要把自己藏在成長/價值/garp的標籤後面,做一個行業ETF的增強基金(還可能並不增強)。

02

有些基金經理,逆價值投資風潮,勇敢承認自己是趨勢投資者,號稱是總舵主的衣缽弟子,龍虎榜上的常客,一看淨值曲線都很陡峭,一看底倉都是單票加槓桿,拿客戶的錢梭哈,成了就一戰成名,敗了就清盤再來。

反正也不是自己的錢。

02

明星基金經理如XX,產品好幾百只,號稱都是本人親自打理但業績千差萬別,投研團隊靠雪球粉絲,公司運營靠三姑六姨,業績歸因講不清楚,買到哪隻碰運氣的成分很大,但是長期業績排行榜常年線上,換倉手法犀利老辣。

追捧的人奉為YYDS,瞧不上的人視為江湖騙子,口碑兩極分化。

03

明星基金經理如XX,其實是時間的文學家,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遊山玩水發

微博

,路演合影想話術,客戶買產品送簽名書送茅臺酒,追漲殺跌的時候再發揮體育生跑得快的本色。。。

主動選股能力約等於0,倉位變動隨心所欲,既不價值,也不長期。

04

少部分在權益產品上吃到過甜頭的高淨值客戶,對於一個私募管理人會產生“神仙就是神仙”的粉絲向感情,

比如四年十倍的某易方達前任,比如八年八倍的某消費基金經理,比如產品一致性奇差但擁躉無數的某股神。

對於這類基金經理,你去問持有人,今年

ta

怎麼表現不好了?

ta不好你怎麼還拿著?

持有人會理直氣壯的回答你:

“ta不行是市場不行,你們不行是你們辣雞。”

05

封盤是一種營銷手段,通常出現在一些短期規模上得賊快的管理人身上。

先在江湖上放出流言,“聽說XX要封盤了”,瘋狂圈一批資金,再做封盤2。0,“XX現在只接三年期的錢了”,又圈一批資金,最後說“因為XX從一開始做私募我們就代銷他了,所以這次只在我們這個渠道給了一些老客戶專享的額度”……

等你過一陣子再去問,換了個“XX多策略”“XX精選策略”,還在賣呢。

真正的封盤,買不到就是買不到,直銷電話沒人接,基金經理不露面。

渠道只能退而求其次,“要麼您看看這個,這個我們內部叫小XX的,跟XX風格很接近”或者“您看看這個,當年XX沒出來的時候就是跟著他做基金經理助理的”。

06

公奔私的基金經理通常自帶光環/投研庫/股票池,業績有紅利期。

這種紅利一方面體現在,如果是體系性極好如某基金公司,你買不到坤坤,買個坤坤同門的XX,大機率可以買到一個持股更集中,增強版的坤坤;

另一方面,如果是剛剛離開公募戰線的基金經理,買他剛剛卸任的那隻公募基金,大機率可以買到一個費用更便宜,持倉相似度60%以上的低配版產品。

關於資產管理

好銷不好投,好投不好銷,

這句真理就和公募基金魔咒一樣,是市場追漲殺跌的縮影,現如今,大部分基金的銷售套路完全微商化,

路演好,文案好,和業績好,可以是完全不掛鉤的三件事。

目標是成為頂流私募的管理人們,常見路演話術一定要包括:

1、我們做全天候投資,具備自下而上的選股能力,輔以自上而下的策略能力;

2、我們是價值投資中的成長風格,成長風格中的價值投資;

3、我們用一級投資的理念和產業投資視角做二級投資,尋找長坡厚雪,構築高牆厚壁;

4、我們行業覆蓋全面,出牛股的醫藥、消費、科技,和廣義上的週期,分別都有行業組/研究員覆蓋;

5、我們追求好生意、好公司、好價格,或者好賽道,好模式,好估值;

6、我們要和偉大/頭部/優質/龍頭/傑出的中國企業共同成長。

大概就這麼個意思吧,估計你們也聽了很多詞彙相近,話術類似,似是而非的路演了。

資產管理從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初心一路走來,變成了一門成熟的生意,這門生意越來越以IP和明星PM為核心競爭力(而不是業績),以規模劃分門檻(觀察級/fof級/代銷級),以核心渠道為主要依託(產品也要投渠道所好)。

隨著權益投資的理念越發深入人心,居民財富搬家越發迫切,alpha的挖掘越來越左側,管理人的挖掘越來越下沉,策略的挖掘越來越內卷。

聽起來,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反正,我幹了,您隨意。

限量1000套限領1套,國窖1573付郵品鑑100ml*2瓶,速搶 >>

TAG: 信託公司XX非標客戶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