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 老產品 退出速度加快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提前退出

“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只剩下半年,近期部分銀行加快了“老理財產品”的退出速度。

民生銀行

於5月7日釋出公告稱,將於5月21日提前終止三款面向個人投資者的理財產品。事實上,近兩個月以來,已有多家銀行釋出了提前終止理財產品的公告。

不過,多家銀行理財相關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由於銀行“老產品”壓降速度較快,符合新規的“新產品”從規模上無法完全承接“老產品”,形成了理財“缺口”。在“新產品”青黃不接的情況下,“老產品”退出程序是否應放緩,成為擺在不少銀行面前的兩難問題。

據悉,各家銀行此前已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則,向監管部門報備“老產品”壓降方案。目前各家銀行總體均依此方案實施壓降。有業內人士指出,按照監管要求,年底前銀行“老產品”必須全部退出,銀行放緩退出的空間不大,如果銀行集中在年底“一刀切”,反而容易形成更大的風險。

除了壓降“老產品”,近期不少銀行還頻繁變更理財產品的管理人,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從銀行體系內轉向了理財子公司。僅5月份,就有

中信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等多家銀行將部分理財產品的管理人變更為其理財子公司。

銀行提前終止“老產品”提速

5月7日,民生銀行釋出公告稱,將於本月21日提前終止的三款個人投資理財產品,包括“非凡資產管理天溢金普通款”、“非凡資產管理天溢金高階款”和“非凡資產管理天溢金(電子銀行)款”。“終止原因是這三款產品與銀行理財新規要求不符”。民生銀行的一位客戶經理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民生銀行APP顯示,這三款產品均為活期型的非淨值理財,參考年化收益均為2。6%。目前,這三款產品的購買通道已被關閉。

一位銀行理財人士表示,當前銀行發行的大部分理財產品均已變為淨值型理財,雖然目前一些銀行仍會有給定收益的“老產品”在售,但總體發行的產品數量和規模均在下降,預計今年下半年對“老產品”的清退速度或將加快。

事實上,為了平穩壓降“老產品”,更多銀行已提早“動手”。工行、交行、中信銀行、

光大銀行

等多家銀行自去年開始便陸續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據普益標準統計資料顯示,提前終止的產品數量已達上千款,其中半數於2020年內宣佈終止。

去年7月,央行下發通知,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一年至2021年年底。在過渡期內,銀行等金融機構可自主調整整改計劃;但在過渡期結束後,固定收益類、保本理財等不符合新規的理財品均需全部清退。同時,鼓勵金融機構提前完成老產品的清退工作。

有銀行人士表示,”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給銀行理財轉型的時間更加充裕。雖然監管對過渡期內的各時點並沒有統一的壓降要求,但此前銀行均已向監管報備“老產品”的清退計劃,以確保“老產品”平穩退出。

多位銀行內部人士透露,目前銀行正按計劃清退不合規的銀行理財產品,預計年底前老產品可全部退出。亦有銀行相關人士表示,預計可提前完成“老產品”的清退工作。

產品“上新”壓力大 青黃不接成難題

銀行在壓降“老產品”的同時,理財產品青黃不接的新問題接踵而至。

有銀行理財子公司相關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由於此前銀行壓降“老產品”速度較快,在短期內,符合新規的“新產品”從規模上無法填補因此釋放出來的理財需求,因此該行正在考慮在監管允許的時間內,放緩“老產品”清退的節奏,以緩解該行理財產品“不夠用”的現狀。

上述人士表示,新產品之所以會出現供應不足,主要的原因在於銀行理財客戶普遍是以穩健型投資為主,他們購買的產品投資標的主要是債券,但目前優質標的相對較少,且理財收益率普遍較低;另一方面,銀行理財客戶對淨值型理財的接受程度不如基金,普遍難以接受大幅回撤或收益率波動的情況,投資者教育仍需一段時間。

因此當前多家銀行仍在發放非淨值型的理財產品。根據中國理財網資訊顯示,昨日在售的非淨值型有207只,發行的銀行包括了一些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以及部分城商行。一些地方小銀行仍在發行保本型理財產品。

銀行也在尋求從財富端彌補理財缺口的方法。

某股份制銀行一位財富管理相關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因不符合新規的理財產品不斷退出市場,各家銀行都產生了巨大的理財產品缺口。尤其是去年固收類產品收益較低,且各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數量依然較少,所以銀行只能先借道基金產品來彌補這一理財缺口。

另一家股份制財富管理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該行今年著重加強了與外部機構的合作,除了引入基金產品之外,銀行還引入了多家他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以彌補自身財富管理產品不足的現狀。

不過,有理財子公司相關人士認為,隨著“老產品”即將在年底全部退出,銀行理財子公司將迎來發展機會。

理財產品“大轉移” 銀行理財子承接母行理財產品

昨日,貝萊德建信理財公司正式獲批開業,由此,獲批開業的銀行系理財子公司數量增加至21家,這也是第二個獲批開業的合資理財子公司。

隨著理財子公司的隊伍不斷壯大,理財產品從銀行向理財子公司“搬家”的速度也在加快。從去年開始,已有越來越多的銀行理財產品從銀行資管部轉移到銀行理財子公司中。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也是銀行為了讓理財業務更加合規的舉措。

按照《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要求,商業銀行可以按照自願原則透過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將理財業務整合到已開展資管業務的其他附屬機構、子公司後,銀行自身不再開展理財業務。

據瞭解,移交後的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資訊登記系統中的募集起始日期、募集結束日期、產品起始日期將變更為移交當日,但產品的存續期限不受該等變更影響。

不過,轉移到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需為符合“資管新規”要求的產品。有理財子公司業內人士透露,不符合新規的“老產品”需要留在銀行體的資管部完成清退工作,底層資產或到期後自然退出,或被提前處置;而銀行理財子公司則“乾淨起步”。這也是當前不少銀行資管部與銀行理財子公司並行存在的原因之一。

前述業內人士也建議,除了承接來自母行的理財產品,理財子公司還應加大理財產品投研力度,儘快將理財產品種類豐富起來,以滿足客戶的投資需求。

銀行 老產品 退出速度加快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提前退出

TAG: 銀行理財理財產品產品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