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如棉,舒適綿軟,質樸無華,既不臃腫,也不張揚…

我是一個很怕冷的人。今年冬天,一進入“二九”,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母親給做的小棉襖穿了起來。裡面僅僅一件秋衣,外面罩一外套,足矣,輕便、柔軟,也不顯臃腫;雖稍欠時尚,但穿著舒適溫暖。和羽絨服比起來,我還是更愛小棉襖,因為,那種濃濃暖意,不僅在身上,而更在心裡。穿著它,走在寒風凜冽、雪花飄舞的冬天,我總能感到一股股的暖流,直沁心肺。

妻子知道我怕冷,所以今年一入冬,她就和我商量著再買一件羽絨服給我,但最終還是被我謝絕了。其實我並不缺過冬的衣服,賴賴好好也有幾件,都能穿得出去。其中有一件是去年才買的,還相當好;加上單位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一直放假在家,每月只有五六百元的生活費,相應地,家庭的經濟狀況也也忽然拮据起來,所以要儘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再說了,我本人對穿戴方面也不是個太講究的人,一般說得過去就行,幹嘛非得花幾百元去買那可有可無的東西呢?

去年10月份,母親來我家小住。有一次,我和妻子又說起這事兒的時候,正好母親在跟前,當時她就說:“我看這樣兒吧,那個什麼服我看也別買了,乾脆我給做一件小棉襖吧。反正我閒著也急得慌。啥東西也沒棉花暖和,錢不少花,中看不中用的!”是的,在母親那一代人的觀念裡,唯有棉花做的衣服才是最擋寒的。多少年來,她和父親,包括我們兄妹幾個的童年、少年,一直都是穿著她親手做的棉褲棉襖,一起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寒冷的冬天。雖然穿起來顯得有點土氣、臃腫,但就是暖和。所以,對於棉花,就像紅薯,醃菜,粗糧,手工鞋等一樣,則成了母親一生難以割捨的懷舊情結。並且,她還一直有意無意地想把這種情結傳承給她的兒孫身上,彷彿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這些後輩們懂得如何不忘本、如何珍惜現有的生活。基於這種情結,在老家,母親種著地的時候,幾乎每年都要或多或少地種一些別人都不種的幾乎絕種的棉花,當然少不了紅薯,花生什麼的。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兒孫們需要的時候,能隨時拿出來用,而且還不用花錢。所以,在母親那個老古董式的箱子裡,常年都有母親精心收藏的棉花。這也成了她們那代人的一種不可缺少的傳統。

在我的記憶裡,直到結婚以後,我還一直儲存著母親做的棉衣,在某個實在寒冷的冬天,偶爾的穿穿。但後來,在幾次搬遷之中,那些東西都莫名的失蹤了,所以這幾年就一直沒穿過棉衣。那種久違的溫暖竟成了一種回憶。現在,年邁的母親說要為再做一件,我還真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心裡想要,但看看母親都這個年紀了,又有些於心不忍,不想讓她再費這個勁。可又一想,還是讓她做一回吧!不然她會不高興的,這樣的機會必然已經不多了。老人們都這樣,她想要給予兒女們的關愛,就算有些落伍,迂腐,你不喜歡,你也要欣然的接受,好像你此時正急切地需要這種給予似的,那樣她才會高興。

於是,這件事就這樣說好了。第二天,妻子就買來了布料。我按照母親的囑託,回了趟老家,從那個古香古色的櫃子裡翻出了一些棉花。一開始,母親要以我要的款式、大小自己來裁剪,我就勸她說,家裡也沒好使的剪刀,還是我上街讓人剪吧,花不了幾個錢的,會來您只管縫就行了。母親只得同意。其實,我一點也不懷疑母親的手藝,只是不想過多地讓她麻煩。母親屬於那種慢性子的人,且不善言辭,做起活來雖有些慢,但“慢工出細活”,做出來的東西就是好地道。母親年輕的時候,針線、裁剪的活可是在村裡出了名的,隔三差五的,總有人央她幫忙。而今,母親年紀大了,歲月的風雨無情地禁錮了她的手腳,消蝕了她的靈巧。背也有點兒駝了,眼也有點兒花了,手也有點兒不聽使喚了。儘管這樣,在小棉襖縫製過程中,我分明地感覺到了母親的自信與沉穩,執著與堅持,只是手法沒有了當年的幹練與嫻熟。

這件小棉襖,整整花了費了年邁的母親三天的時間!一副花鏡,一個頂針兒,就那麼坐在床上,一針針,一線線,將一個母親對兒女全部的愛都縫了進去。讓我真真切切地領悟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那份內涵!待大功告成,母親看著我試穿著那件不大不小、不薄不厚、合身得體的小棉襖時,慈祥的臉上盛開了幸福的笑容!

這個冬天,我幾乎天天穿著這件小棉襖,穿行於寒冷的空氣中,遊走在紛繁的人群裡。是它,伴我走過了生命最寒冷的季節!

母愛如棉,舒適綿軟,質樸無華,既不臃腫,也不張揚,給人的卻是貼心的溫暖!

TAG: 母親棉襖棉花寒冷臃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