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旅—心經白話2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切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佛菩薩們,便安住在這樣的正覺裡。在擺脫了生死的輪迴和一切苦厄之後,才是不生不滅的,解脫自在的。

一個人設若不是“無所得”,而是要不斷地有所得,那又怎麼樣呢?應該說很清楚,這便是我們通常所見到的情形。這所得便始終有限,同時又永無止境。這樣一來,生活就總是在別處,幸福也總是在你不在的地方,你便永遠要在這樣那樣的所得之中游泳,到死也不會有岸,不會有片刻的安寧。而你的種種所得,又註定是留不住的,是非成敗都轉頭空,到頭來都難免風流雲散,如夢幻泡影。即便再輪迴一次,也還是依然故我,也只能照樣的忙個不停。如果一切只能是這樣地重複的話,你作為萬物之靈長,這靈長之處又何在呢?不就值得人深省?我們不必畏懼這個“無所得”。比方說你的一雙手吧,如果你得到了一點什麼東西,便始終緊緊地把它捏在手裡,再也不肯放下,害怕這樣一來就會無所得,你的這雙手又還會有什麼用呢?又怎麼能像你所希望的那樣,去擁抱整個的世界呢?手如此,心靈當然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的心靈被這樣那樣的所得填塞得滿滿的,就像天空裡始終佈滿著雲絮,智慧的藍天又怎麼能夠顯現出來呢?所以菩薩們就不執著於自己之所得,才能夠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心靈的藍天。照見了藍天之後,便明白原來在心靈漂浮著的種種見解和念頭,不過是一些靠不住的雲絮,從此便不再被這些雲絮所迷惑,能夠心無掛礙。我們的迷誤就在於心有掛礙,一顆心始終被層出不窮的雲絮遮蓋著,這雲絮就成了我們的自我,想不到放開,不願意放開,乃至沒法放開。在這種情況下,世界雖說只有一個,但在不同的人們來說,就註定要用自己的這一團雲絮一般的心識去看待世界,然後便固執己見,給人生加上種種的目的,給世界蒙上種種的色彩。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也如是,這自然是境由心造;至於杯弓蛇影呢?風聲鶴唳呢?也就是顛倒夢想和心懷恐懼了。所以我們也清楚,正常的人們與精神病患者之間,就不過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隨著日子的越來越繁複,誘惑和刺激也越來越深重,我們的心也就越來越浮躁。其浮躁的程度, 便好比悶熱而黑暗的鍋子似的。這時候除了依法修行的菩薩們而外,誰又能解脫自在,遠離顛倒夢想,而最終達到涅槃的境地呢?

涅槃的意思就是圓寂。完全可以說,這圓寂二字,也就概括了佛法的秘密。想想看吧,不就只有圓滿的又才是寂靜的、寂靜的又才是圓滿的?菩薩們從無 所得開始,不斷解放和超越自己,到後來便心無掛礙,心靈所固有的智慧便顯現出來,即是恢復了生命的本相,迴歸了生命的本體,這便是圓寂。到了這樣的時候,菩薩們便能夠不離萬物,不住萬物,與世界全息相應,完成了天人合一。所以最高果位的菩薩,也就是等覺菩薩和妙覺菩薩,就與三世諸佛無異,其覺受的境界便和三世諸佛是一樣的。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咒誠然就是一種真言,一種最真實、最有力的言語。那末相比之下,又還有什麼言語,能比般若波羅蜜多更真實、更有力呢?現在把前面說過的一切總括起來,這一部經典的心要也就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句真言: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讓我們都到彼岸去吧,快快的得到覺悟。

TAG: 所得菩薩波羅蜜般若雲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