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清明節 掃墓而焚紙錢

清明時節,春風輕拂,暖意襲人,民間自古以來便有踏青春遊之俗。

潮汕清明節 掃墓而焚紙錢

一、上墳“掛紙”

“掛紙”,也即掃墓,祭祀先人。這是潮汕地區一項很普遍的民俗活動。

清明節祭祀先人,源於古代寒食節。按曆法計算,寒食應在清明節前 兩日,第三日才是清明,晉朝陸棚的《鄴中記》上講了這麼一個故事:重 耳流亡國外十餘年,得介之推輔佐,才得以回國掌權。介之推回國後不願 當官,隱於山中。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寧願抱木而死也不願出來。重 耳哀之,便在介之推死難之日(3月5日)禁菸寒食以紀念他。後來,人們 紀念自己的祖先也在這一天進行。其實,寒食是上古遺風,原與介之推沒有 關係。早在《周禮·司帽氏》便有“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之制度。 《呂氏春秋·仲春紀》也說:“是日也……無焚山林。”

潮汕清明節 掃墓而焚紙錢

潮汕清明節 掃墓而焚紙錢

潮汕清明節 掃墓而焚紙錢

潮汕清明節 掃墓而焚紙錢

潮汕人將掃墓稱為“掛紙”。掃墓者到了墳地,把墳上的雜草除盡, 墳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後把水果三牲餅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 滿,再上香致意,接著用五彩紙條遍插墳頭。潮人這一種刁俗,與中原古 俗大致相同,白居易《寒食野望》詩云:“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 草綠。”因為紙錢沒燒成灰,才有“風吹曠野紙錢飛”的景象。北宋歐陽 修在《五代史·周本紀論》中說:“寒食野祭而焚紙錢,居喪改元而用樂, 則禮樂政刑,幾何不壞矣?”可見掃墓而焚紙錢是不合乎當時的禮制的。 掃墓不焚紙錢之風則有可能源於寒食禁菸的古俗。

二、踏青春遊

清明時節,春風輕拂,暖意襲人,民間自古以來便有踏青春遊之俗。

《澄海縣誌》載:三月三日郊遊,稱為踏青,踏青遊玩原也是古俗, 後來人們將這一活動挪在清明日,清明時節,陽光明媚,草木盎然,春燕 剪柳,人們經過一個嚴寒的冬天後,紛紛抖落寒意,走出家問踏青賞春。 宋代歐陽修的《阮郎歸.踏青》寫道:“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現在,潮汕人往往把掃墓和踏青結合起 來。掃墓時帶上一些飲料,俟掃墓完畢,找一處乾淨平坦的地方,就著祭 品和飲料,席地而食,別有一番野趣。

潮汕清明節 掃墓而焚紙錢

潮汕清明節的禮儀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向先人祭拜。

在中國北方有清明戴柳的習俗,就是折柳枝紮成圓圈或帽子戴在頭上,或插柳枝於屋簷和門窗上。據《燕京歲時記》上說:”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於渭水之隅,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北京有句民諺:”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可見此俗流傳到民間,戴不戴柳卻與死後的下場有關了。

潮汕清明節 掃墓而焚紙錢

上海城隍廟的廟會,傳說也與人們的生死有關。有一首南城隍廟雜詠:”神廟還分內外城,春來賽會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燒香問死生。“上述兩個風俗,都有強烈的迷信色彩,所以,今天已經絕跡了。

TAG: 掃墓踏青清明寒食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