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是開了一家琴行,為何敵人卻越來越多?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悲觀者永遠正確,樂觀者永遠成功。

悲觀者不一定正確,但悲觀者是清醒的。

樂觀者不一定成功,但是樂觀者是進取的。

這就要求我們,在任何環境下,尤其是在不利的環境下,要保持有一種情緒的浮力。如果你的浮力不夠,你就會持續地下沉,直到沉底;但如果你的情緒浮力過高,你就會像一根浮在水面的軟木塞一樣顯得輕薄,隨波逐流。

專家的建議是,我們的悲觀情緒和樂觀情緒的比值是1:3,必須要保持四分之三的樂觀情緒,同時要保持四分之一的悲觀情緒。

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對自我進行定義的過程:你小的時候認為你是什麼人,隨著你長大你又覺得你是什麼人。比如說我是一個能幹的人、我是一個愚笨的人、我是一個成熟的人、我是一個穩重的人、我是一個浮誇的人,等等。

我們都會把一套不言而喻的標籤貼在自己身上,而且一旦貼在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就處在一種自己沒有意識到的畫地為牢的狀態。

只不過是開了一家琴行,為何敵人卻越來越多?

對企業也是如此。很多企業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逐漸地給自己貼上了一整套標籤:你怎麼給自己貼標籤,你就會怎麼行動;你怎麼行動,反過來又會固化你的標籤。

已經過去的魔幻2020,和當下焦慮中還充滿著迷茫的2021年,很多的琴行機構,在經營的過程中,大家都感受到很多的憋屈和痛苦。整個行業處在一種互害的模式當中,整天在和別的琴行、別的機構搶學生、搶優秀教師。結果是學生和教師的流失率都很高,但你沒有任何辦法,時間久了,你甚至會覺得這結果是天經地義的。

有一首詩是這麼說的:“總是把自己當作一顆珍珠,常常有被埋沒的痛苦,還是把自己當成泥土吧,讓自己成為一條路。”

何況,也有可能我們是對自己有了一個錯誤的認知,我們本就不是一個顆珍珠,只是一粒塵埃。而這種認知上的缺失,更是加劇了身心的痛楚,雖說條條大道通羅馬,但世間有不少的路,也通往著深淵和地獄

停下腳步,冷靜思考,這說起來很容易,可誰都希望,這句話,是由自己說出來,去告誡那些同行路上競爭者的。

只不過是開了一家琴行,為何敵人卻越來越多?

記得曾經看到這麼一個故事:美國加州淘金熱的時候,幾乎所有人一窩蜂的都去淘金子,只有幾個青年是去賣水、賣牛仔褲的。結果,那麼多淘金子的人,沒見幾個發財的,這賣水和賣牛仔褲的人,最後卻都發了大財。

反觀當下,你是把自己的機構定位為單個的琴行,還是想要打造一個平臺?

你是把自己定位一個行業內的競爭者,還是資源的整合者?

如果你把自己定位是做一個店,哪怕是已經有了好幾個加盟連鎖的大機構,轉個身你就發現,遍地都是你的競爭對手。二天前,有個相熟的機構老師,還專門電話聯絡我,只為一件事~大倒苦水:一個五線開外的小城市,當地的琴行數量,已經多到要爆炸的地步了……

如果你是做平臺,那麼,所有琴行都是你潛在的合作伙伴,他們所有的學生,就是你的學生,都是能為你帶來收入的客戶

在中美國際青少年藝術大賽和帕特里克鋼琴、瑞信鋼琴推廣的過程中,我遇見最多的,就是那些上一秒還覺得自己一般般,頂多算天下第三的牛X人物,下一秒就對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懷疑,覺得餓死事小,拋頭露面的去整合當地資源,是多麼羞於啟齒的一件事啊……

對於打造平臺這事來說,目前很多的琴行、培訓機構是想不到、看不見的;再加上身體和精神上的懶惰,更是不能、不敢、也不願的

只不過是開了一家琴行,為何敵人卻越來越多?

那麼,請問:

你是想要自己一個人,在一年時間裡銷售300臺鋼琴,還是願意找到300個人幫你賣鋼琴?

你是想要自己一個機構就收1萬個學生,還是想要別人機構裡的那1萬個學生,也能有屬於你的那份利潤?

我苦口婆心的相勸:所有的資源,不為你所有,但為你所用

很多老師,可能是已經看到了一個,別人暫時還沒有全身心投入競爭的藍海市場,對自己的角色,也有了新的定位。但結果是,大家有可能仍然是無所作為,在一個衰退的市場、行業裡隨波逐流。

而上半輩子和下半輩子的分界線,就是你做出改變的今天!

TAG: 琴行自己一個機構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