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驚恐發作

認識驚恐發作

對症狀的的焦慮、恐懼、災難思維、疑病等,常常是因為對疾病本身缺乏瞭解。人生病了本身就難受,心理能量處於耗竭狀態,情緒低落、易波動,再加上認知上的偏差,就很容易陷入負向思維。此時,如果你剛巧遇上個不會說話的愣頭青,說你“心理素質太差了”,“你怎麼老這難受那難受的呀” 可想而知,很多人就順勢開啟自我責怪模式了。本來你就難受,還沒人理解,然後你自己還再次給自己加壓,結果只能是你更痛苦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只是感冒了,家人朋友們肯定會會說“多休息,多喝水吧!過幾天就好了!”你自己也不會太有心理壓力。因為感冒太常見了,沒啥大驚小怪的。每個人都知道多休息多喝水,過幾天就好了。

為啥我們對“驚恐障礙”這種與心理有關的問題保持負面評論?這麼不安、這麼迴避?

還是那句話,誤解源於不瞭解。還有一點:人是人,疾病是疾病、問題是問題。

人不等同於疾病本身,也不等同於問題本身。我們治的是病,解決的是問題,救的是人。

當你學會這麼看問題的時候,你離康復就近了一大步。

文章將幫助你瞭解:

什麼是驚恐障礙、驚恐障礙的主要症狀、及應對措施。

本文適合這些人讀:

急性焦慮證患者、患者的家屬朋友和有焦慮情緒懷疑自己得了焦慮症的人。

當然,還包括所有關注自己心理健康的朋友們。事先了解一點相關知識,總不是壞事。

1、概念、歷史和普遍現象

驚恐障礙,也叫急性焦慮症發作,以驚恐發作為核心症狀,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疾病。

對!你沒看錯,是歷-史-悠-久~

英文的驚恐(panic)一詞得名於古希臘的畜牧之神Pan。因為Pan總是喜歡出其不意地出現

在人畜面前把人嚇一跳。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曾經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一個具有明顯的恐怖性迴避的案例。

近代關於驚恐發作的概念出現於19世紀初期。最早的描述出現在1870年左右。有學者描述了一種北極愛斯基摩獵人的綜合徵。在獵取北極熊的時候,愛斯基摩人有時候會出現一種自發的心動過速,同時伴有極度恐懼的症狀。這也就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驚恐發作。

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在1872年的時候,曾經在他的著作中最早、最精確地描述了他本人經歷的一次驚恐發作時的感受:

我的心臟猛烈而快速地跳,我感覺它好像發著抖撞到了肋骨...在巨大的恐懼下,我的意識變得模糊,面板瞬間變得慘白,隨著心臟的顫抖,我的呼吸越來越急促。一個最顯著的症狀是我我全身肌肉的發抖。

當我讀到達爾文的這段自述時,心中竊喜-“原來達爾文也有驚恐障礙!那我就平衡多了!”事實上,達爾文患的是嚴重的恐曠症,也叫廣場恐懼症,是焦慮症的一種。

現代意義上的驚恐障礙是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美國和歐洲逐漸形成的。早在1964年,美國學者就描述過驚恐發作的症狀。幾乎同時,英國也有學者也介紹了驚恐發作和恐怖性迴避,並使用行為療法治療證實有效。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類疾病的認識開始逐漸地深入。

一直以來,

人們都以為驚恐障礙是十分罕見的疾病

,估計可能是因為驚恐發作時的症狀嚇人導致的吧!

而事實卻正好相反,驚恐障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驚恐障礙是人們求助精神科治療中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根據資料顯示,我國綜合醫院的急診病人中,25%與精神心理問題相關,其中驚恐發作的急診比例最高。在臨床工作中,許多醫學上無法解釋的症狀都有可能是驚恐發作的表現。比如在胸痛的患者中,25%-32%的患者被診斷為驚恐障礙;而在沒有軀體原因的頭暈患者中,有18。3%的人為驚恐障礙,即急性焦慮症發作。

2、定義和主要症狀

驚恐障礙的專業定義是這樣的:

驚恐障礙(PD)是一組反覆出現的心悸、出汗、震顫等植物神經症狀,伴隨強烈的瀕死感、失控感為特徵的急性焦慮障礙。數次發作後可以出現預期焦慮、場所恐怖及抑鬱症狀。

定義中提出了“植物神經症狀”這個詞。關於植物神經系統的事兒,咱們以後慢慢會談到。現在我先知道一下,驚恐障礙和植物神經系統紊亂有關就可以了。

認識驚恐發作

驚恐發作的症狀

除了最常見的幾個症狀,

心悸、出汗、站立不穩和呼吸困難

以外,其它常見症狀有:

發冷或者潮熱、噁心或胃部難受、胸痛或壓迫感、梗噎感、麻木或刺痛、顫抖、瀕死感、現實解體或人格解體以及失控感。

如果你有上述症狀,並且到醫院就診後身體並沒有什麼問題,很有可能是驚恐發作在作怪。你可能需要去身心醫學科或精神科,請專業的醫生為你進行診斷。

讀到這,你是不是對驚恐障礙這個傢伙已經不那麼害怕了?

3、驚恐發作的應對措施

驚恐障礙的應對方法有很多,這裡我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

1- 就醫、進行全面體檢:消除顧慮和緩解心理壓力,還可以排除其它疾病

2- 主動接受健康教育:可以向醫生請教驚恐發作的相關知識,在你就診時,一般醫生也都會向你詳細解釋驚恐發作的原理、過程和特點,會輔導你的家人給你需要的心理支援,這些都會給你帶來安全感和安慰。所以,一定不要諱疾忌醫自己扛,該去醫院時一定不要遲疑。

3- 藥物治療:如果醫生建議你吃藥,那麼請你一定要遵醫囑,做個乖寶寶,吃足療程,不要私自停藥,以免病情反覆,影響恢復的程序。對於藥物的副作用,也不必太過恐懼,市面上這些精神類藥物都是經過臨床檢驗的,生病吃藥是沒錯的。

4- 放鬆訓練:方法有很多,比如冥想與催眠、深呼吸、腹式呼吸等等。我強烈推薦的方法,也是最簡單的方法是“深呼吸”。這是我親歷證實的,對於驚恐發作極為有效的一種自救方式。我推薦深呼吸的理由是,人人都會深呼吸,不需要學習什麼;同時,人通常在經歷驚恐發作時根本不可能採取太複雜的方法。當你半夜一兩點醒來,感覺快驚恐發作了,這時讓你靜下來去冥想你能做到嗎?有些放鬆方法適合日常訓練,放長線釣大魚,但不適合短平快地現場解決問題。關於放鬆訓練這個內容以後也會具體地講。

5- 暴露療法:屬於行為主義療法,一般需要在專業人士幫助下進行。暴露療法主要是分級別的,讓自己逐步暴露在刺激源下。因為這種方法不是對所有人都合適,有的人會起反作用,所以我不詳細說了。

6- 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很有效的干預手段。國內有科研院所針對驚恐發作的不同治療方法做過長達15個月的比較性研究,結果表明:在對受試者分別採用認知療法、放鬆療法和藥物干預後,三者都被證實有效,但認知療法的效果最優。關於認知療法的具體內容,我們以後再深說。

如果你有條件,可以直接去找有經驗的心理諮詢師,讓他帶著你調整認知。而且,除了認知療法,還有許多不錯的療法和理論,比如心理動力精神分析治療等。你可以和諮詢師一起找到適合你的治療方法和模型,這樣的話效果會更好,恢復的也更快。但如果你不具備相應的經濟條件,或者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心理諮詢師,又或者你的病情不是很嚴重,暫不需要心理諮詢師的幫助,你可以展開積極地自學自救。

今天的分享就是這些。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參考文獻:

1- 沙亮。 內科門診患者中的焦慮障礙與驚恐發作[D]。 2009。

2- 高旭光。 驚恐發作與空洞症[J]。 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誌, 2010(01):16。

認識驚恐發作

TAG: 驚恐發作障礙症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