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分鐘正確區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茶樹

茶樹最早起源於中國西南部,我們今天所品飲的茶大多是以栽培型茶樹的鮮葉為原料的,而

栽培型茶樹是由原始的野生型茶樹進化而來的,

在這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存在一些既具野生型特徵又具栽培型特徵的茶樹型別—過渡型茶樹。

那麼什麼是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野生型茶樹是如何變成栽培型茶樹的?該如何區分野生型與栽培型?

什麼是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

兩分鐘正確區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茶樹

野生型

通常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

經過長期的演化和自然選擇而生存下來的一個群類。

過渡型

是由野生型大茶樹經人類發現改為人工栽培管理的茶樹,為喬木型大茶樹,

既有野生大茶樹的花果種子形態特徵,又有栽培型茶樹的芽葉枝梢特點

栽培型

栽培型茶樹是指人類透過對野生茶樹進行

選擇、栽培、創造出的茶樹新型別。

從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轉變

兩分鐘正確區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茶樹

採集—選擇—遷移

人類對茶樹有思維活動的採集始於神農“嘗百草”之滋味,透過“茹草”嘗味而知其食用、藥用。採集就是選擇與遷移,選擇帶有某種目的,不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選擇,都會把變異優選出來,進行遷移等活動,都有把野生變為栽培的可能。

兩分鐘正確區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茶樹

就近遷移:

神農時代的人在發現茶葉之時,人群的活動範圍,尚比較狹窄。茶樹被遷移距離不會很大,

推測那時的遷移範圍,還侷限於同一氣候區。因此,茶樹只能積累起小範圍的變異。

兩分鐘正確區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茶樹

遠地遷移與風土馴化:

當人群活動範圍加寬,部落人群加大時,遠地遷移就開始了。

遷移區的生態差距加大,在達到超異生態域時,改變遺傳性的可能就出現了。

這時的遷移,就是風土馴化了,就可能完全形成原種下面的分支。

人工環境製造

比如,人們把原種大葉茶由熱溼的原始中心遷移到比較乾旱與較寒冷的地方,

加上一些遮蓋物和種植在近水潮溼地或圈養牲畜的地方,或除一些雜草、砍掉一些樹枝,增加光照等。

這些無意識的作法,都有助於幫助受遷移茶樹繞過生態限制因子,從側面加強茶樹對新環境的適應性。這樣,人就在自然選擇中,在生存競爭中,無意識地幫助了茶樹。到了後期,誕生了早期農業。一些簡單低階的行為,逐步變成有意識的高階行為,就走向了栽培化。

兩分鐘正確區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茶樹

如何區分野生型與栽培型?

從芽葉區分

栽培型茶樹與野生型茶樹的鮮葉有著細微的差別,但鮮葉僅作為判斷的參考依據。

野生型茶樹葉一般鋸齒較少,栽培型茶樹葉鋸齒較為明顯。

兩分鐘正確區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茶樹

野生型茶樹嫩葉顏色微紫色或帶紅,絨毛較少,多數無毛,

或僅有少量毛,光澤性強,正反面均有光澤,正面光澤更強;

栽培型茶樹嫩葉身著絨毛,光澤性相對較弱。

兩分鐘正確區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茶樹

兩分鐘正確區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茶樹

從茶花來區分

茶花是鑑別野生型茶樹與栽培型茶樹的重要依據之一,

野生型茶樹茶花雌蕊有四個及以上的柱頭,而栽培型茶樹茶花雌蕊只有三個柱頭。

兩分鐘正確區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茶樹

從茶果來區分

茶花雌蕊授粉後,子房發育成茶樹果實,

野生型茶樹有四個及以上的茶果,而栽培型為一至三個,

根據果實數量即可判斷茶樹型別。

兩分鐘正確區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茶樹

兩分鐘正確區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茶樹

從生化成分割槽分

野生型兒茶素為簡單兒茶素4個,複雜兒茶素2個,

野生型簡單兒茶素含量高,複雜兒茶素含量低

栽培型與之相反,複雜兒茶素多。

從染色體區分

野生型染色體對稱性強;石細胞較多,樹狀分佈;栽培型染色體對稱性相對較弱,石細胞少或無。

兩分鐘正確區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茶樹

近年來交易市場上以野生茶為噱頭的不在少數,一些茶友懷著獵奇的心理,去追求野生茶,誤以為野生茶生態環境好,但部分商家賣的卻是野放茶、荒野茶。

野放茶、荒野茶與野生茶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屬於栽培型茶葉,

野放茶、荒野茶雖然是沒有人工管理的茶樹,但其茶種是栽培型茶樹,

野生型茶樹自進化成栽培型茶樹後是不可逆的,

不可能恢復野生茶的性狀,所以無論這些茶樹荒放多久,本質上都屬於栽培型茶葉,並不能稱之為真正的野生茶。

兩分鐘正確區分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茶樹

而且大部分真正意義上的野生茶都有輕微毒性,其茶葉成分暫時無法全面認知,會造成腹瀉腹痛的問題,所以並不適合長期飲用。

TAG: 茶樹野生型栽培遷移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