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療法在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中的作用

所謂蜂療是以蜂毒為主體,輔以其他蜂產品相結合來選到防病治病的一種特色療法,屬自然療法的一種,目前深受國內外醫學界的重視,其涉及領域較多。筆者在此僅著重討論蜂療法在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中的作用與地位。

一、蜂療的作用

蜂毒作用於人體有多種途徑,而目前較多用的是以活蜂螫刺法和經過提煉加工製成蜂毒針肌肉注射或穴位封閉居多。蜂螫法是以針灸理論為基礎,根據病情在經絡皮部施以定量的蜂螫,使區域性面板產生紅腫灼熱感,改變病變部位的內環境以達到活血消腫、祛寒鎮痛等作用。其蜂毒針雖不會引起紅腫熱感,但其內含的蜂毒多肽同樣具有良好的藥用價值,在治療的同時囑患者1:3服一定量的蜂王漿、蜂蜜等蜂產品以減少蜂毒的毒性反應及助蜂毒之功效,井能達到扶正祛邪、攻樸兼施之目的。蜂療法在類風關中的治療有以下作用:

1、鎮痛作用

類風溼患者關節疼痛是其共性。雖以小關節對稱性疼痛伴晨僵為特徵,但全身各關節均可發生,且較難控制。西藥多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吲哚美辛等一線藥治療為主,但因胃腸道反應及對肝腎功能的影響而往往難以持久。蜂毒中據現代藥理學研究具有多種肽類物質,尤其是蜂毒多肽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給予患處一定部位‘定量的蜂螫,使患處區域性面板產生紅腫熱的理化反應,就能迅速理想地達到鎮痛作用。其特點是見效快,但持續時間較短,因而需反覆多次地螫刺才能達到緩解的目的,可部分替代一線藥物的作用但無一線藥物之胃腸道反應及肝腎損害之嫌,其機理是蜂毒多肽有良好的親神經性,具有箭毒樣及神經節阻止劑樣的作用。能阻止脊髓的神經衝動由神經傳至肌肉但並不喪失神經的傳導性。蜂毒多肽不但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而且能抑制周圍神經系統的傳導從而表現出鎮痛作用,筆者臨床觀察到蜂毒對類風關的鎮痛優良率在80%左右,且遠期效果較西藥佳。

蜂療法在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中的作用

2、消是作用

類風溼患者關節腫脹是較突出的症狀之一,這主要是由於滑膜充血水腫,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關節周圍組織水腫。中晚期可由組織纖維增生肥厚所致腫脹是炎症的表現之一。 給予腫脹關節區域性梅花針樣放射狀點刺,使區域性組織產生紅腫熱的反應,具有良好的消炎消腫的作用,其紅腫程度與消腫教應呈明顯的正比關係,而作用優於西藥一線藥物。筆者曾對186只關節消腫觀察,有效率達 82%,並呈腕關節優於膝關節優於指關節優於踝關節優於肘關節的遞減關係。完全消腫約需3~6個 月,消腫後且不易復發。據報道,蜂毒的這作用與其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阻止白細胞遊走及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對垂體一腎上腺皮質系統有明顯的刺激作用,使皮質激素釋放增加而產生抗炎消腫作用有關。

3、減少化學藥物的副作用

類風溼屬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臨床治療中常常採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其代表為甲氨喋呤、環磷醯胺;但免疫抑制劑的出現耐白細胞的降低及對肝腎功能有影響。如患者同時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則更加重這一副作用的嚴重性,而蜂療能根好地改善這一副作用。其一,患者接受蜂針療法後,由於蜂毒在區域性面板的理化反應,造成了人為的炎症反應。這一炎症反應激發了機體免疫系統,促使骨髓造血系統產生較多的白細胞等抗炎物質在炎症部位的聚集,以達到消炎的目的,從而促使機體白細胞的上升;其二,患者同時1:3服蜂王漿 、蜂蜜等蜂產品,也具有明顯的升白及促進細胞的再生修復功能,從而達到升白護肝的功能。黃氏發現蜂王漿中的10一羥基癸烯酸 (1OIDA)能減輕亞硝基脲類化合物引起的骨髓抑制作用,同時有增加白細胞的作用。許氏認為 10一皿^具有明顯抵制腫瘤 放療病人的白細胞降低作用。因此,蜂療在類風關的治療中減輕或消除西藥對白細胞的降低及肝臟的損害是顯而易見的。

蜂療法在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中的作用

4、減少激素撤退綜合徵的產生

在類風溼的治療中,使用激素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而用激素容易撤激素難是使用激素的一大難題。雖常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加服溫補腎陽中藥等可緩解這一難題。但額外地增加患者負擔和藥物本身帶來的副作用也頌考慮。實驗研究表明,蜂毒作用於人體的有效成分可透過體液途徑促進垂體前葉分泌ACTH導致腎上腺皮質功能加強,使皮質激素釋放增加,這既可產生抗炎作用,又可減少皮質激素的用量,也可以抑制外源性激素使腎上腺皮質萎縮,為順利撤激素提供有利條件。蜂毒與糖皮質激素合用能達到協同作用而又可咀減輕激素的副作用,這是其它藥物所不能替代的。

5、活血化瘀作用

類風溼患者由於血液中免疫複合物的大量產生且具有冷沉澱和高粘滯性,故血液粘稠度普遍增高,導致血液流體動力的阻力加大,微迴圈的障礙。臨床表現出手足關節易冷,青紫。嚴重者可形成血栓等併發症,中醫認為慢性遷延性的類風關久病必瘀。而蜂毒螫刺於關節區域性引起的紅腫熱效應具有良好的擴張血管、活血化瘀之功效。筆者觀察到類M關蜂刺前後全血粘度檢測對比。有 72。5%的患者指標明顯改善,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指標也有進一步改善之趨勢。吳氏等透過件外抗凝試驗觀察也有相同的認識鄧氏等觀察到蜂螫與甲皺微迴圈的關係,能使流速加快。增加微血管開放,促使滲出及出血吸收,從而改善輸入技、輸出技以及微小血栓的非正常狀態。

蜂療法在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中的作用

6、祛風散寒作用

類風溼患者由於免疫複合物的冷沉澱,微迴圈的障礙及關節區域性血管調節功能不良,易導致病變關節的酸冷疼痛,遇風寒或季節變化時更易誘發。口服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藥物能改善症狀。但療效較差,且不鞏固,而西藥也無特效藥,但利用蜂刺區域性關節可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經過多次反覆地螫刺後,可使病變部位的內環境得以改變,使區域性的病理環境得糾正。一般經過數月的治療,可使病變關節對周圍環境變化不敏感,達到穩定病情的作用。

7、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

類風溼患者與免疫功能失調關係密切。表現在正常的免疫功能發生紊亂,自身變性的IgG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形成免疫複合物的產生。而蜂毒有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是由於刺激腎上腺皮質增加分泌皮質激素而起作用。蜂王漿更具有良好的免疫調節功能,能激發免疫細胞的活力,刺激淋巴細胞進行有絲分裂,增強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而且能使血清中丙種球蛋白的含量增加,刺激機體抗體的產生,增加體液免疫功能。其所含的精氫酸能防止免疫器官胸腺的退化。

蜂療法在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中的作用

8、增強體質減少外感的發生

眾周所知,感染因素是類風關不穩定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由於長期患病體質下降,加之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導致白細胞的減少,更突出了這 矛盾的產生。給予患者一定量的蜂毒治療,再佐以蜂王漿的內服,刺激、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達到扶正補虛的功能,實為攻補兼施。筆者在治療過程中發現患者很少得外感。這對穩定病情至關重要。

9、蜂療對生化指標的影響作用

筆者對86例類風關接受3個月以上的病例初步觀察統計,蜂療對血沉下降率為72%。對C反應蛋白的下降率為68。3%,對類風溼因子的轉陰或定量分析值下降率為32。8%。對白細胞的上升,血色素的改善均有較好的作用。

10、對關節畸形的治療作用

蜂療雖有良好的消炎止痛、活血消腫的作用,對改善病變關節的晨僵、寒冷有良效,對關節的活動度有部分恢復作用但對已畸彤的關節糾畸作用未能體現。部分病人尚不能阻止其進一步的發展。

蜂療法在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中的作用

二、小結

蜂療法在類風關的治療中具有良好的鎮痛消炎,消腫,改善微迴圈,改善病變關節的寒冷、晨僵,使部分僵硬的關節恢復其活動角度,並能減少西藥的副作用,且有協同治療作用,能改善患者的體質,改善部分生化指標,但對類風溼因子的轉陰,畸形關節的恢復作用較差。筆者認為:蜂療法既有西藥一線藥的消炎鎮痛作用,又有二三線藥的免疫調節功能,是中醫“以毒攻毒、攻補兼施”的良法,值得推廣應用。

本文轉載於濮陽中醫蜂療診所 http://www。52kan。pw/fengliaoleifengshi/2017-09-18/18。html

TAG: 蜂毒關節作用免疫類風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