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學國學之 千字文 ③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譯文

寒暑迴圈變換,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穫,冬天儲藏。

考證:

“寒暑”是氣候的變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這兩句話,說的是四季氣候的規律性變化。“寒來暑往”四個字,出自《易經》,《周易·繫辭》裡說:“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想推,而成歲焉”;“秋收冬藏”四個字,出自《荀子》,荀子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

解讀

人類適應自然界的同時,也在與其做鬥爭。狩獵方式取得食物不穩定,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生存需求,在不斷的探索中慢慢轉向土地農業的模式,而農耕的模式更多的依賴於氣候條件。晝夜交替,冷暖變換,一年四季週而復始的迴圈,期間,適合耕種、收穫的時間很短,錯過了,就沒有收成。春夏辛勤勞作地勞作,到了秋天收穫的季節,把糧食歸倉儲存,用以度過漫長寒冷的冬季。正如“日月盈昃,辰宿列張”裡提到的,中華先民很早就在觀察天文、氣象的變化,總結經驗以指導、規劃農業生產,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

跟我學國學之 千字文 ③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平日所說的“陰曆”,是在夏朝時編制完成的,也被稱為“夏曆”,編制這樣的歷法主要還是為了指導農業生產,所以又被稱為“農曆”。

古人不僅勤觀天象,順應天時,不誤農耕,預測旱澇,還總結掌握了動植物生長、繁殖週期以防止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據《逸周書·大聚》記載,早在夏朝,就已制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gǔ,漁網),以成魚鱉之長。”這就是著名的“禹禁”,也是最早的中國環保法律,最早以律法的形式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

充滿智慧的中華先民順應四時之變,成就萬物之用,創造出發達的農業文明。

TAG: 寒暑秋收冬藏以成收穫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