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後飲酒-危及生命的壞習慣

酒是餐桌上的常客,與我們人類相伴幾千年仍然不離不棄。在傳統的中醫藥領域,有用酒作為藥引,有用酒炮製中草藥,達到減毒和增效作用。但是,確實有很多的藥物不能與酒和平相處,特別是某些西藥,能夠抑制肝臟對酒的解毒過程。最著名的案例就是“雙硫侖樣反應”。

雙硫侖是橡膠工業用的一種硫化催化劑。早期在工作中發現,接觸微量雙硫侖的工入喝酒後特別容易醉,出現類似醉酒症狀反應,被稱為“雙硫侖樣反應”。後來有人用雙硫侖來“戒酒”,讓酗酒者反覆體會這種醉酒的惡性刺激而放棄喝酒。

現在臨床發現,很多藥物也有類似雙硫侖樣的作用:當患者在用藥後飲少量酒,都可以出現醉酒樣反應,表現為顏面潮紅、腫脹、頭暈、頭痛、四肢麻木無力,嚴重者呼吸困難、胸悶、心悸、噁心嘔吐、血壓下降、煩躁,甚至休克。可以和酒精發生“醉酒樣反應”的藥物主要是“消炎藥”,包括頭孢哌酮、頭孢曲松、頭孢美唑、頭孢噻肟、甲硝唑(滅滴靈) 替硝唑、氯黴素和呋喃唑酮(痢特靈)等,除此之外,降糖藥如甲苯磺丁脲和格列本脲(降糖靈)都有類似的作用。

酒精(乙醇)在肝內被“乙醇脫氫酶”代謝為乙醛,乙醛水平增高就會導致“醉酒”感覺和狀態。乙醛可以在“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代謝為乙酸,不再有醉酒樣作用。雙硫侖及上述藥物都能抑制乙醛脫氫酶,阻礙了乙醛進一步的代謝和解毒,乙醛在體內蓄積就可以產生“醉酒反應”或“雙硫侖樣反應”,其嚴重程度與應用藥物的劑量、飲酒量呈正比:藥物劑量越大,喝酒越多,反應也越嚴重。

蘭州市某醫院的“戒酒秘方”就是應用了大量的呋喃唑酮和酒精產生的“雙硫侖樣反應”導致患者產生對酒精的厭惡情緒而戒酒。讓患者較長時間內服用大劑量的呋喃唑酮(每日超過038或總量超過3g,使乙醛脫氫酶的活性被充分抑制了,然後再讓患者飲酒,阻斷了乙醛向乙酸的轉化,讓患者遭受“醉酒樣反應”的折磨。但是,最大的危害是呋喃唑酮,這個藥物服用劑量過大,極易導致不可逆的多發外周神經炎,產生嚴重的後果。事實上,國內外早已禁止大劑量的呋喃唑酮用於戒酒療法。

普通老百姓無法記住哪些藥物會導致“雙硫侖樣反應”,所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避免在用藥前後飲酒。

生活中不僅僅是純粹的“酒”,還有些中成藥藥物(如藿香正氣水)或食物(如酒心巧克力、飲料)都可能含有酒精,也要避免服藥時食用上述東西。

服藥後飲酒-危及生命的壞習慣

TAG: 乙醛醉酒雙硫侖樣呋喃唑酮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