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姓氏的起源:姓氏的來龍去脈

每個人都有姓氏,而姓氏是從哪裡來的呢?

姓氏產生於遠古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是有著同一血緣關係的原始集體,部落或氏族的族類標誌。中國古代民間也流傳著許多姓氏來源的傳說。

中華姓氏的起源:姓氏的來龍去脈

清朝的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

言姓者,本於五帝。見於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所說的是姓氏起源於傳說中上古的五位帝王: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史記.五帝本紀》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他們的部落族群有了最早的姓氏:

“太昊伏羲,風姓; 神農炎帝,姜姓;軒轅黃帝,姬姓;少昊青陽,嬴姓;唐堯,伊祁姓,陶唐氏;虞舜,姚姓,有虞氏。”

在遠古的氏族社會時期,姓氏是區分部落,氏族的標誌,標誌著人倫關係以及人的社會地位。同姓的氏族成員是可以享用平等的各種權力。並且姓氏是血緣的標誌,有同一部落氏族中同姓男女不通婚的規定,來防止近親結婚。

中華姓氏的起源:姓氏的來龍去脈

而到了春秋時期形成了二十二個姓:媯(guī)、姒(sì)、子、姬、風、嬴、己、任、姞(jí)、祁、羋(mǐ)、曹、董、姜、偃、歸、曼、熊、隗(wěi或kuí)、漆、妘(yún)、允。

在當時的奴隸社會中,只有王侯貴族才有姓氏,平民奴隸只有名,而沒有姓氏,在階級社會中,姓氏也是人社會地位高低的標誌。

“姓”與“氏”是不同的。

唐朝的孔穎達寫道:“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立氏。”

“姓”是一種族號,長久不變,而“氏”是從原本的家族中分別出來的分支別號,如:

商人姓“子”,下分華氏、向氏、樂氏、魚氏等。

周人姓“姬”,下分孟氏、季氏、孫氏、遊氏等。

齊人姓“姜”,下分申、呂、許、紀、崔、馬等。

中華姓氏的起源:姓氏的來龍去脈

自立為“氏”的途徑:有的人

以受封的國名為氏

,如:鄭捷(鄭文公),齊環(齊靈公)等。有的人

以居住地為氏

,如:西門豹,南宮括,百里奚等。有的人

以官名為氏

,如:司馬談,樂正克,卜偃,祝鮀等。還有的人

以祖先的字或諡號為氏

,如:孔丘(宋公孫嘉之後,嘉字孔父)、季孫肥(魯公子友之後,友字季。肥處在孫輩,故姓季孫)、莊辛(楚莊王之後,莊王為諡號)等。

中華姓氏的起源:姓氏的來龍去脈

在我國周代時,“姓”有30個左右,但因為分封制的盛行,“氏”的發展速度很快。

到了春秋戰國,“姓”與“氏”並存,而秦滅了六國之後,將六國的貴族都降為庶民,這也標誌著姓氏失去了分別貴賤與社會地位的作用,“姓”與“氏”開始了融合和壯大。

司馬遷在《史記》中直接將“姓”和“氏”稱為“姓氏”,從此“姓”“氏”“姓氏”的含義基本相同。

我國的姓氏發展至今,實用漢字姓氏約有3600個,其中雙字姓有100多個。

你學會了嗎?

歡迎點贊,關注,收藏,轉發,在評論區裡留言!

TAG: 姓氏為氏標誌氏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