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懷疑涼皮有罌粟,一查還真有!“上癮”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近日,江蘇連雲港爆出一顧客看過食品安全相關宣傳後,懷疑自己吃的涼皮裡有罌粟,故報警並送檢了一份吃剩的涼皮。經查這份涼皮確實含有罌粟鹼、那可丁等成分。隨後民警在店內和店主家中搜出了大量含有罌粟成分的辣椒油及粉末。無疑,這樣的非法新增讓辣椒油味道更香,涼皮味道更鮮美,讓食客們欲罷不能,吃了還想吃,但也無疑越吃越有害。

事件一出迅速登上微博熱搜,網友們都表示自己有過類似的“上癮經歷”。

男子懷疑涼皮有罌粟,一查還真有!“上癮”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當然了,無論什麼事件,總會有些不同的聲音出現擾亂視聽以博出位。

男子懷疑涼皮有罌粟,一查還真有!“上癮”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罌粟鹼、那可丁是什麼東西

罌粟鹼、那可丁到底是什麼東西?食用後真的會上癮嗎?食用後又有什麼危害呢?罌粟鹼、那可丁來源於罌粟殼,罌粟殼俗稱大煙殼,為罌粟科植物罌粟割取漿汁後的乾燥成熟果殼,內含多種生物鹼。長期食用含有這類毒品的食物,會出現發冷、出虛汗、乏力、面黃肌瘦、犯困等症狀,嚴重時可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造成損害,甚至出現內分泌失調等症狀。

在我國,罌粟殼不允許在食品及調味品中新增使用。但近年來少數食品生產經營者為了招攬顧客,牟取暴利,利用罌粟殼上癮的特點將其新增在火鍋底料、調料等食品中,對消費者的身體造成極大傷害。

為什麼新增罌粟殼的食物容易讓人上癮,上癮是怎麼產生的?有兩個有趣的實驗可以讓我們明白人類是怎麼對一些東西上癮的。

男子懷疑涼皮有罌粟,一查還真有!“上癮”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圖片如侵權,可聯絡刪除

上圖中箱子裡的小鼠腦內接入了一個電極,箱子上有個壓桿,每按壓一次,小鼠大腦就接受一次電刺激。結果發現,當電極被插入一個特殊的腦區時(腦中隔),小鼠就非常“樂意”被刺激,以至於會以高達500-5000次/小時的頻率瘋狂刺激自己,以獲得快感,直至衰竭而死。

後來科學家運用更為先進的技術(fMRI)發現了腦內若干個類似的區域,稱其為“獎賞中樞”,把這種現象稱為大腦的“獎賞效應”。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中獎賞中樞多於對應的“懲罰”中樞。上文中提到的罌粟殼中的嗎啡等物質,以及大家聽過的興奮劑、毒品,甚至是我們熟知的“檳榔配煙”、“買買買”、“手機沉迷”、“網癮”都有這樣的原因在裡面。

要知道的是,我們的大腦對這種產生快感的獎賞刺激永遠不會被滿足,並且閾值會逐漸增加,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吸毒的人最後大多會因一次性吸毒過量而死、買買買的金額只增不減、刷手機只會越刷越久。。。現代科學已經揭示,合適的刺激可以讓大腦產生多巴胺,而這個物質能讓人產生欣快感,欣快感會“儲存”在我們的長期記憶裡,讓我們對這種感覺念念不忘。

罌粟鹼對身體有巨大傷害

買買買也好,刷手機也罷,再不濟也只是經濟和時間上的損失,但罌粟鹼對身體的傷害,卻是“實實在在”的。有醫學研究表明,罌粟鹼可以導致嚴重腹瀉、肝功能損傷、低血壓、心律失常、心臟驟停、骨骼肌肉疼痛、入睡困難,甚至引發嚴重的精神問題。

要戒癮,除了個人意志,別無他法

要明白這些癮怎麼戒,就要知道“配體”和“受體”的概念。上文中提到的快樂激素多巴胺,要使大腦產生欣快感,必須要先和大腦中的“多巴胺”受體結合,進而發生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而多巴胺就是這個結合過程中的配體。

男子懷疑涼皮有罌粟,一查還真有!“上癮”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長期使用成癮性物質或從事成癮性行為,會導致受體數量減少,因此要想產生同樣的欣快感,必須要以更多的成癮性物質(行為),產生更多的多巴胺,從而和剩餘的比較少的受體重複結合,來產生相同的欣快感。反過來,受體既然能下調,也能上調。如果長時間不接觸成癮性物質或不從事成癮性行為,受體就慢慢又上調了,癮自然也就小了。等到受體調整到和你成癮之前一樣的水平,那麼你就暫時把癮戒了。

永久戒癮,目前還辦不到

為什麼說只能暫時把癮戒了呢?因為目前仍然沒有明確發現這種欣快感的記憶在大腦儲存的區域,故無法針對性的消除以達到永久戒癮。但是,假如真發現了這種記憶儲存的腦區,且有辦法將其消除,那人們會不會因為有了戒癮方法而更肆無忌憚的成癮呢?我們不得而知。

TAG: 罌粟鹼快感罌粟殼受體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