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城記憶 喪葬篇 安靈 開悼 出殯

鵝城記憶 喪葬篇 安靈 開悼 出殯

喪禮:喪禮從安靈、聒靈、開弔、安葬、攏墓逐項進行,一般需要四天時間。

第一天安靈

:靈堂裡面安放靈位或遺像,擺放祭器、奠器、供品、教子盆子、馬尾籮子等於柩前;長子著重孝,拿哭杖棒、乾糧、破土點心15個、香、紙等陪陰陽先生與掘墓人上墳破土,陰陽先生羅盤定位,圈定墳墓位置,孝子祭奠破土後由掘墓人開始打墓;家人父子切近親朋幫助做莜麵,中午吃“安靈莜麵”待戚;晚上響工鳴號移靈,吹奏“哭皇天”等哀曲,謂之“安靈”。然後款待響工吃完安靈莜麵後。如是定和尚的人家,這一天就要在村裡事先請好經堂,和尚來了以後把佛像掛在經堂的正位,兩邊把對吊懸掛好,香爐、供品、引鬼鈴鐺放在供桌上為晚上活動做好準備。

鵝城記憶 喪葬篇 安靈 開悼 出殯

吃過晚飯(安靈莜麵),響工吹奏,孝子隨後去經堂請和尚。響工在院裡吹,孝子跪在經堂外面,等和尚在佛像前念打一陣後,和尚身穿袍子、袈裟一路吹奏佛樂,響工、孝子隨後跟到靈堂再念打一陣,然後到村裡寬曠之地破地獄、叫魂、告廟、取水、再回到靈前打坐、唸經、施食。和尚的事就完了。響工則隨孝子出大門外接“童男女、紙馬”家人父子或女婿拿著紙匠送來的“童男女、紙馬”前面走,響工隨後吹奏迎接,孝子女、媳婦著重孝搭臉紗按順序跟在後面,女兒、媳婦哭著安頓童男女、牽馬人好好地伺候亡人(父或母)的話語,慢慢走到靈前,童男女、紙馬放在棺材大頭上。然後開家祭,家人父子外甥、姑舅等按輩分,逐個由孝子陪祭,期間響工和尚按禮生(司儀)的安排,上香、敬紙、奠酒、磕頭、祭拜、舉哀、奏樂;家祭完畢,響工繼續吹奏至很晚,謂之“聒靈”。

鵝城記憶 喪葬篇 安靈 開悼 出殯

第二天開悼

,早上吃“起經糕”,家人父子、切近親朋早早就起來做糕,準備早上的(豆腐湯、粉湯)、豆芽菜等。糕湯準備完備後,家人父子、親戚朋友吃糕喝湯後,一部分人接待陸續前來祭奠的客人,一部分隨孝子迎接紙紮。長孫扛引魂幡在前,響工隨後吹奏,親朋拿著旗幡、紙紮在村裡或街頭轉一圈後放到靈堂前謂之“迎紙紮”;孝子女媳在靈柩兩頭男左女右,按長幼扶仗跪立,家人父子開家祭畢,然後孝子女媳伴靈,陪祭者與前來祭奠的親朋每兩人一組依次燒紙、奠酒、上香、敬紙、磕頭、祭拜。

鵝城記憶 喪葬篇 安靈 開悼 出殯

和尚“送懺”,從經堂到靈前邊走邊吹,佛樂悠揚,步履悠緩。來到靈堂後宣讀亡人姓名、生卒年月、平生所做好事、落款孝男孝女姓名。一般需要送十懺或十二懺。每懺都有孫男端著靈牌、一個大點心在前走,和尚、孝男孝媳在後跟著。要是經堂與靈堂距離較遠,十懺完了也是費時費力的一項流程,孝子多的可以輪流送懺、守靈;同時參加開弔的親朋陸續前來祭奠,於是孝家派專人接供品(豬羊大祭、全祭、三牲祭、半祭、大供、小供)、陪伴戚人燒紙、給戚人戴孝、接待戚人吃接戚糕、記禮。

鵝城記憶 喪葬篇 安靈 開悼 出殯

正午時分,開始設宴待戚,人主(孃家囝家)按第一輪首席,孝家長輩陪席、其他親朋亦入席就宴。上菜、開酒後響工吹奏、孝子磕頭敬酒。午宴後稍事休息,和尚還要做道場。晚上由和尚、響工、孝子出村外空曠之地轉九曲、蓮池、過橋(街上用木板搭的簡易橋)再回靈前念打最後放施食、送孤魂等。響工由女兒、外甥等攤錢在靈前吹奏,家人父子開家祭之後。響工鳴號,孝子請人主燒紙、揭去苫臉紙、瞻仰遺容後即行封棺(搗銀釘),孝子下跪招魂,晚上孝子在靈堂守靈。

鵝城記憶 喪葬篇 安靈 開悼 出殯

鵝城記憶 喪葬篇 安靈 開悼 出殯

第三天出殯

。雞叫之前孝子女、媳婦開始進靈堂“聒明路”,主要是哀惋地哭訴亡人高登雲路時需要安慰的一些飢飽溫寒、安全順當以及成仙成佛或轉生他鄉後為官作貴的良好祝願,感念生前的辛苦勞碌和未能盡到孝心的種種遺憾以及從此天各一方只有夢中相會的離別之苦。過去有許多即興發揮、哭詞感人、聲情並茂、如泣如訴的聒靈女眷(女兒、媳婦、姊妹、外甥等)。她們的哭聲中容納進了過去生活中經歷的諸多坎坷、遭受過的諸多痛苦、出現過的諸多無奈……許多哭詞富有生活氣息,植根於底層生活,字字句句、一腔一調在哀痛的宣洩中往往把周圍的親戚、看客也感染的情不自禁泣淚橫流,使人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已故親人在苦難歲月中的點滴往事。這種哭的藝術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親情交往中聚少離多,依賴性的減弱而慢慢淡化了。

(楊秀川 王彥峰)

TAG: 孝子響工吹奏和尚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