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俗稱“鬼風疙瘩”,常遷延不愈或反覆發生,需科學服用中藥

導語:蕁麻疹俗稱“鬼風疙瘩”,是由於面板及粘膜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侷限性水腫。通常患者自覺面板瘙癢,面板出現紅色或蒼白色風團,一般可在2-24小時內消退。本病診斷容易,治療困難,部分患者可能遷延不愈或反覆發生,給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心理帶來一定困擾。

蕁麻疹俗稱“鬼風疙瘩”,常遷延不愈或反覆發生,需科學服用中藥

一、蕁麻疹的發病機制複雜,西醫治療方法副作用大,中醫治療效果較好

1、概述

蕁麻疹的發病病因非常複雜,大部分患者找不到確定的原因,故治療效果不佳,易發展為慢性蕁麻疹,目前大多數研究認為與食物、藥物、吸入物、細菌感染、心理及遺傳因素有關,並與免疫功能關係密切。

目前,西醫主要採用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類、複方甘草酸苷、免疫抑制劑等藥物,以上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部分治療方法副作用大,易復發。西醫的蕁麻疹與中醫的“癮疹”說法相近,在病因上,蕁麻疹多與風邪有關,風邪或從外感或從內生,風為百病之長,故外風又可兼寒、溼、熱等邪侵襲人體,外風、內風二者又可合而為病。

中醫強調陰陽平衡,整體調節,中醫在治療蕁麻疹方面療效確切、副作用小、複發率低。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透過內服、外用、放血、針灸等方法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中醫治療蕁麻疹有其獨特的思維模式和治療方法,透過中醫藥的治療,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症狀,減少複發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蕁麻疹俗稱“鬼風疙瘩”,常遷延不愈或反覆發生,需科學服用中藥

2、病因

在病因上,蕁麻疹多與風邪有關,其風或從外感或從內生,外感風邪多因正氣虛弱,衛氣不固所致。外風有單純感受風邪的,也有兼夾寒、溼、熱等邪侵襲人體而發病的。以衛外不固、風邪致者為蕁麻疹的病因。

風寒、風熱、風溼均可引起蕁麻疹,又因風邪易襲陽位,而面板在表,為陽,風氣侵襲人體常發為面板病。病程日久導致脾胃虛弱,耗傷營血,營血不足難以濡潤面板,生風化燥。

二、瞭解中藥的治療機制,以下這些中藥有助於患者治療疾病,效果較好

1、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引起蕁麻疹的部分原因是與IgE介導的體液免疫相關,複方甘草酸苷是由甘草酸等為主要成分合成的複方製劑,具有免疫調節、抗過敏、抗炎症的作用,可有效地緩解蕁麻疹的瘙癢症狀。

蕁麻疹俗稱“鬼風疙瘩”,常遷延不愈或反覆發生,需科學服用中藥

2、防風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歸膀胱、肺、脾、肝經,主祛風解表、勝溼止痛、止痙。從中可以看出防風的主要功效是治風、祛風,在中醫看來蕁麻疹主要是由於風邪所致的。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防風中的防風多糖有抗過敏、調節機體免疫的功效。

3、白芍

現代藥理表明白芍中的白芍總苷可以影響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和炎症過程,促進誘導Th細胞形成γ、IL-1以及IL-2,抑制致敏因子的生成,所以從白芍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經過加工而成的白芍總苷膠囊現廣泛用於臨床,如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面板病等多種疾病。

4、當歸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當歸中的當歸多糖能夠誘導干擾素活性增強,提高免疫力,且其中的藁本內酯可以起到鎮靜、鎮痛、抗炎、抗變態反應的作用。

蕁麻疹俗稱“鬼風疙瘩”,常遷延不愈或反覆發生,需科學服用中藥

5、荊芥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荊芥中的荊芥揮發油能顯著降低P物質(10nmol·L-1)誘導的人永生化表皮細胞HaCaT細胞和真皮成纖維細胞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的分泌,且表現出一定量效關係,這可能為其抗過敏提供依據。

6、蟬蛻

蟬蛻味甘、鹹,性涼,歸肺、肝經,主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現代藥理研究顯示蟬蛻的成分主要為甲殼質、蛋白質、氨基酸,可透過改善白細胞含量來緩解炎症以達到緩解平滑肌痙攣、控制哮喘的目的,而哮喘與蕁麻疹的主要發病機制均為IgE介導的I型超敏反應,對蕁麻疹同樣有效。

7、其他

白朮味苦、甘,性溫,主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安胎。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白朮中的白朮內酯和白朮多糖能抑制炎症因子生成、調節免疫,可以治療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面板病。生地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主清熱生津、涼血、止血。

蕁麻疹俗稱“鬼風疙瘩”,常遷延不愈或反覆發生,需科學服用中藥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生地可能具有皮質激素樣免疫抑制作用,並且地黃多糖能夠提高正常小鼠T淋巴細胞的增殖反應能力,表明其較好的免疫調節活性。桂枝味苦、甘,性溫,歸肺、心、膀胱經,主發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陽化氣、平衝降逆。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桂枝中揮發油成分可以使補體活性降低從而抑制IgE誘導的肥大細胞脫顆粒以達到抗過敏的作用。現代藥理表明黃芪多糖能夠使脾臟漿細胞增生,促進抗體的合成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三、瞭解中醫藥的治療機理,補氣與補血常配合使用,後期應注意清瘀熱

1、藥物功效

從藥物功效上看,本次研究治療蕁麻疹的常用藥物多為解表藥、補虛藥、清熱藥,蕁麻疹多為外風引發,而風邪多兼夾寒邪、火邪侵襲人體,外感風邪,風善行而數變,其行開洩,衛氣失去固護而不能固護營陰,從而導致發熱、惡寒、汗出、頭痛、身癢等外感症狀,故治療蕁麻疹多用解表藥以解表散寒、發散風熱、調和營衛。

正氣不足會導致機體面板腠理疏鬆,外邪由玄府進入人體,正氣無力抗邪,邪愈勝而正愈弱,補氣與補血常配合使用,故治療蕁麻疹多用補虛藥增強人體正氣,促進邪氣的外出;外感六淫皆可入裡化熱,內傷久病,陰液不足也會導致虛熱內生,久病入絡、鬱而化熱,疾病遷延不愈,會化火、化燥,故蕁麻疹的後期應注意清除瘀熱。

2、藥味分析

從藥味上看,治療蕁麻疹的常用藥物的藥味以甘味、辛味、苦味藥為主。甘味藥“能補,能和,能緩”,有健補脾氣、止痛及對其他藥物起到調和的功效,因此多用於正氣虧虛、調和諸藥等方面;辛味藥發散,走而不守,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苦味藥“能洩、能燥、能堅”,能清熱瀉火、燥溼、通便。

蕁麻疹俗稱“鬼風疙瘩”,常遷延不愈或反覆發生,需科學服用中藥

脾胃是後天之本,身體健康靠的是脾胃的運化功能,甘味藥能補益、調和脾胃,脾胃健則邪去正存;蕁麻疹多由風邪而起,風在五行屬木,金能克木,所以祛風之藥多辛味;風邪入裡化熱,用苦味藥可以清熱瀉火。

3、藥性分析

從藥性上看,治療蕁麻疹的常用藥物的藥性以溫性與寒性為主。溫性與寒性在本次研究中很矛盾,但透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神農本草經》:“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從蕁麻疹的發病原因上看,多為風邪所致,而風邪又常與其他邪氣協同侵襲人體,其中最常見的是寒邪、熱邪,所以蕁麻疹多以風寒證、風熱證多見。

風寒型蕁麻疹的風團色白,遇寒加重,遇暖緩解,惡寒怕冷,此為風寒侵襲肌表,當以疏風散寒,散寒當用溫熱之藥,桂枝、防風、荊芥味常用藥,且藥性為溫性。風熱型蕁麻疹的風團鮮紅,灼熱劇癢,遇熱加重,得冷則減,咽喉腫痛,舌質紅,此為風熱侵襲肌表,當以疏風清熱,清熱當用寒涼之藥。

4、歸經分析

從歸經上看,治療蕁麻疹的常用藥物的歸經以肝經、脾經、肺經、胃經、心經為主,肝屬木,主輸洩,能調暢氣機、調暢情志,使全身臟腑經絡之氣的執行暢達有序,肝失疏洩,氣運不暢,易使血液執行不暢,產生瘀血,肝藏血,若肝不藏血,血虛生風化燥,面板乾燥瘙癢。

蕁麻疹俗稱“鬼風疙瘩”,常遷延不愈或反覆發生,需科學服用中藥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液,脾氣健旺,運化水液正常,水精四布,痰飲水溼便無從停聚,若脾胃運化不行,則脾虛,脾虛則人體正氣虛弱,也會導致生溼,故脾胃調和,水谷精微才能正常化生血液,氣血充足才能正勝邪退。

肺主皮毛,主一身之氣,可宣發衛氣於皮毛腠理,以溫分肉,充面板,肥腠理,主行水,可通調水道,若肺功能調節水液的功能失調,會導致水腫,若水鬱於面板,則會面板水腫或蕁麻疹;胃主受納、腐熟水谷,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一環。

結語:中藥內服法是中醫的傳統治療方法,可分為經方與時方。邪氣所湊,其氣必虛,若六淫之邪作用於面板腠理,正氣與邪氣交爭,正氣無法抵禦外邪,則邪勝而正虛,邪勝就會使病情加重,正虛則會讓疾病纏綿難愈。外風、內風二者還可合而為病,故本病病因複雜,在辨證施治方面常需考慮多種原因。

TAG: 蕁麻疹風邪治療藥理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