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前幾天,“甄嬛農曆生日”的詞條帶著《甄嬛傳》這部火了11年的劇又一次衝上了熱搜。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甄嬛傳》2011年在電視渠道首播,之後由樂視獲得網路獨家播映權,一經播出就成為現象級劇集,主演孫儷也憑藉此劇獲得多項大獎。收購了樂視的花兒影視不久前表示:“《甄嬛傳》平均每年仍然帶來一千多萬的收益。”

想必導演鄭曉龍也沒有想到,11年過去了,觀眾還在迴圈往復地“過情關”。

想找到《甄嬛傳》的“平替劇”確實不容易,因為它有著極強的代入感、無數可供深扒的細節,以及做到了網文與正劇的奇妙融合,才會有那麼多“野生甄學家”仍然在研究這部作品,讓它在一次次的討論和二創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不僅僅是一部宮鬥劇

對於後宮女子來說,皇帝身側即是等級分明的職場,沒有真正的姐妹,只有同樣想“升職加薪”的競爭者,皇帝不只是自己的丈夫,還是陰晴不定的頂頭上司。在這樣的環境下,找對靠山、展示所長、擴大人脈,甚至還有“別和老闆談戀愛”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有人說,《甄嬛傳》之所以這麼受歡迎,是因為它比起宮鬥,更像是一部職場劇,“打工人”把自己代入進去,可以學到不少職場“權謀”的生存法則。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現實中難以實現的“爽文”情節可以在職場劇中得到滿足,因此職場的確一直是熱門話題。《甄嬛傳》之後,國產職場劇也層出不窮,然而口碑撲街的還是大多數,近年的不少新作仍然被批評為“披著職場外衣的瑪麗蘇戀愛劇”。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要追求真實感就不能撒狗血,可要吸引觀眾,又必須得有足夠的戲劇性橋段,《甄嬛傳》正是平衡二者的佼佼者。

《甄嬛傳》的戲劇性不是在情節裡刻意安插的,而是基於後宮特殊性天然產生的。後宮似是職場,但終究也是情場,女子自己既是獲得恩寵的工具,也是扳倒對手的武器。從容貌、家世,到才情、智謀,女子要求生存,要謀榮華富貴,依靠的都是出賣自由。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後宮這個“職場”不遵循八小時工作制,《甄嬛傳》的所有主角一生都被禁錮在深宮高牆之內,皇帝的恩寵與她們自己乃至一家老小的命運緊密關聯,由此就自然產生了密集的戲劇效果。

浩蕩皇恩之下,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需要,甄嬛剛入宮時不求榮寵,有意遠離紛爭,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職場裡,她的命運也早已被捲進了滾滾洪流。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大量人物由於“皇恩”這樣一個唯一的理由聚集在一起,後宮自然成為了恩怨的聚集體。不需要再安排更多的狗血橋段,只需蝴蝶輕扇翅膀,女子們輕飄飄的生命中便會捲起風浪。

觀眾可以在那些計謀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因此可是輕易代入,而《甄嬛傳》的職場又是超出現實的,它能夠滿足觀眾尋求刺激、期待狗血的潛在心理。

不僅是職場人,每個平凡人經歷的友誼、愛恨,都能或多或少在《甄嬛傳》中找到影子。

第一次看《甄嬛傳》時,很多人都代入了主角視角,不喜歡敏感多疑、最後背叛甄嬛的安陵容。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這部劇紅到現在,卻有越來越多人能夠理解安陵容,意識到她就是和我們大多數一樣的平凡人。

出身低微、家世清貧的安陵容是個後宮“卷王”,歌舞、女紅、制香樣樣精通,然而這一切都敵不過背景和個性。她第一次侍寢時緊張得渾身發抖,雖然是16歲少女的正常表現,卻讓她失去了重要的機會。

入宮時安陵容受到甄嬛、沈眉莊的照顧,與她們成為了好姐妹。在這段三人的友誼中,她是最弱勢、也最邊緣的一個。那兩人家世相當,又從小一起長大,即使她們待她很好,但有過三人友誼的人都可以體會到安陵容的不安全感。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因為所處位置的不平等,她掌握的資訊最少,在皇帝面前的話語權也最弱,連侍寢的機會都是甄嬛幫她爭取來的。因此稍有風吹草動,她就不得不擔心自己是不是被孤立了、是不是被當槍使了。

隨著觀眾的成熟,越來越多人看到了不同的視角,代入了不同的角色,這些角色又足夠立體,因此經得起反覆剖析,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什麼是真正的女性力量?

《甄嬛傳》的原著是以甄嬛為敘述主角寫成的,因為不是全知全能視角,對於其他角色行為背後的原因,只能透過甄嬛的雙眼管中窺豹,也就多了很多可供想象的空間。

講究等級關係的古裝劇中,座次是十分重要的,《紅樓夢》裡曾幾次提到黛玉挨著賈母坐下的細節。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在規矩嚴明的賈府中,能不打招呼就挨著最高權威坐下,恰恰說明了黛玉受到的極高寵愛,和黛玉地位實際上已與寶玉相當的事實。

而甄嬛第一次進宮時,槿汐姑姑離開後,甄嬛帶著兩位陪嫁侍女坐下,浣碧自然地坐到了甄嬛身邊,流朱卻先攙著甄嬛坐好,自己才安分地坐到了低一階的位子上。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這時甄嬛已經知道浣碧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而這個細節恰恰暗示觀眾,浣碧自己也知道此事。

明明同是甄遠道的女兒,卻只因自己母親是罪臣之女,浣碧卻只能屈作下人,她打從心底是不服的,內心深處她認為自己和甄嬛是平等的姐妹。

原著作者流瀲紫受《紅樓夢》影響很深,《甄嬛傳》中的很多細節都與紅樓夢有相似之處。充滿大量設計精緻的細節,只看一遍可能難以看出、讀懂,隨著觀眾的反覆解讀才逐漸浮出水面。在這樣一遍遍的解讀中,《甄嬛傳》的觀眾始終有話可說,這部劇因此能維持極高的討論度。

除了小細節,《甄嬛傳》中也蘊藏許多時下觀眾最關心的熱點。比如,不僅是民間,學術界也不乏從女性主義觀點對《甄嬛傳》進行的解讀。

觀眾的思想境界提升後,宮鬥劇難免因“雌競”受到詬病,而《甄嬛傳》卻恰恰相反,在反覆審視中,觀眾從這部劇裡看到了更多的女性力量。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電視劇對原著進行的一大改編就是年代,原著糅合了唐、宋、明、清甚至日本後宮,創作出了名叫“大周”的架空時代。而電視劇版卻大膽地將這個故事限制在了真實的清朝雍正年間。

隨著這處改編,皇帝的容貌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著中甄嬛這樣描述皇帝的外貌:“卻見一個年輕男子站在我身後,穿一襲海水綠團蝠便服,頭戴赤金簪冠,長身玉立,丰神朗朗,面目極是清俊,只目光炯炯地打量我,卻瞧不出是什麼身份。”

而到了電視劇裡,飾演皇帝的陳建斌雖然成熟可靠,但與面目清俊、丰神俊朗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甄嬛傳》也因此逃脫了女孩們爭搶一個帥哥的“雌競”氛圍。皇帝不僅外貌平凡,性格也並不討喜,甄嬛一開始還有與皇上情投意合的幻想,卻在相處中認清他薄情重利、花心多疑的本質。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二八少女配大叔的畫面讓人難以沉浸式感受甜蜜片段,不少觀眾都表示無論是皇上還是果郡王,和女主們的感情線都“嗑不下去”,還不如欣賞女孩之間的情誼。

離開了理想化的“瑪麗蘇”設定,就會有更多人開始思考:妃子們爭寵,到底在爭什麼?

這些各具才智的女子不是不愛皇上,但也不是隻愛皇上。比如,華妃愛財、愛權,一邊變著法子利用哥哥和皇上搜刮油水,一邊從皇后手中分權。作為後宮女子,她很難有更大的青雲之志,但也有自己的目標,不只是為男人而生的玩物。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安陵容比起吃皇上的醋,更吃了不少甄嬛的醋,見甄嬛對淳兒好,她就說些酸溜溜的話,想著淳兒家世好,暗自擔心自己是不是成了棄子。

她的心理戰不只為家族而打,也為了純粹的姐妹情。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因被皇帝看中、被迫離開果郡王的葉瀾依則表現出了別具一格的抗爭精神,她不肯侍寢、捍衛自己的身體和愛情,甚至將計就計喝下墮胎藥,表現出了強烈的女性意識。更難能可貴的是,得知果郡王鍾情甄嬛,她沒有陷入嫉妒、爭搶的心理,而是愛屋及烏,暗中幫助甄嬛。

這個角色雖也身處封建後宮,但卻展示出了現代女性大度、自由、勇敢的個性。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後宮女子是被正史忽視的存在,《甄嬛傳》聚焦她們的人生故事,自然也有意無意地批判了皇權、男權。

甄嬛兩度“弒夫”、葉瀾依下毒謀害仗著權力玩弄自己的君主……在各種利益爭奪中,其他女性也在或明或暗、或輕或重地違背聖意,在精神核心上打破了皇權的權威性。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作為“第一性”中的最高權力擁有者,即使身份地位凌駕於女子之上,皇帝仍然不能得到真心的愛戴,妃子仍然擁有獨立的慾望,玩弄他人的人,最終不能夠善終。

由女性原著、女性編劇的《甄嬛傳》誕生之時乘上了20世紀後開始掀起的女性主義浪潮,其精神內涵上具有超前性,因此,時至今日仍然不乏可以拿來品味、解讀的部分。

成為古裝劇的巔峰是多麼寂寞

將架空網文放進真實朝代無疑需要勇氣,作為宮鬥劇,《甄嬛傳》應該多少程度反映歷史事實?又要如何讓觀眾感受到獨屬於古裝劇的審美體驗?

《甄嬛傳》中存在女性幻想的部分,突出體現就是年輕帥氣的果郡王與甄嬛的感情線。故事中,果郡王一心痴戀甄嬛,多次出手相救,甄嬛被他感動,與之私通誕下一子。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雖存在杜撰的部分,但因故事將眼光放在後宮,以後宮窺見政治走勢,而沒有歪曲歷史方向來滿足後宮的劇情需要,不至於影響普通觀眾的觀看體驗。

更重要的是,《甄嬛傳》用精細的服化道設計及考究的禮儀規範讓觀眾身臨其境。正劇風格與網文的想象力巧妙結合,能夠以小博大,透過詩詞歌賦、吃穿用度輕鬆將氛圍營造出來,而不需要拍成真正的歷史劇。

《甄嬛傳》在歷史細節上做的已是相當到位,也能夠滿足一部分了解歷史的觀眾。比如年羹堯在皇帝面前自稱“臣”,而同是重臣的隆科多則自稱“奴才”。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魯迅曾說:“在清朝,旗人自稱奴才,漢人只能自稱臣。這並非因為是炎黃之胄,特地優待,賜以嘉名的,其實是所以別於滿人的‘奴才’,其地位還下於‘奴才’。”

清朝在雍正之前,“奴才”與“臣”的自稱區分得並不是太嚴格。雍正在位後,只有與皇帝關係親近的滿臣才能自稱“奴才”,漢臣一律自稱“臣”。

歷史上也曾有漢族官員想與皇帝“套近乎”自稱“奴才”,就受到了雍正的批評,特意劃去,提示“稱臣得體”。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甄嬛傳》中也出現了許多符合情境的詩詞,比如甄嬛在倚梅園許願時說:“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甄嬛舞了一曲《驚鴻舞》得寵,華妃立刻吟起《樓東賦》,自比唐玄宗時期的梅妃,在楊玉環入宮後成了那個黯然神傷的“舊人”。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除了禮儀、詩詞,到了11年後的今天,《甄嬛傳》中出現的化妝品、首飾也仍為人津津樂道。最有名的要數明代《說郛》中記載的螺子黛:“螺子黛出波斯國,每顆值十金。”

這傳說中的珍貴眉筆就被《甄嬛傳》“復刻”了下來,一支支螺形眉筆好看精緻,一度引起美妝博主效仿製作的熱潮。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正是因為在這些審美細節上下了功夫,那些充滿古典風味的臺詞才能被爭相模仿,那些服飾、畫面才能激勵出這麼多二創,《甄嬛傳》本身也因此被反覆琢磨而歷久彌新。

然而《甄嬛傳》畢竟不是完美的,這些年它再次回到觀眾視野不僅因為它本身的優點,也在於市場上沒有新的好作品及時出現。沒有新的佳作可供欣賞、沒有經得起討論的新熱點,觀眾才不得不迴歸經典。

資本湧入、審查過嚴、創作者浮躁製造出許多質量堪憂的作品,這讓習慣了經典作品的觀眾“看不下去”,與其在大量同質化產品中大海撈針,不如重溫舊作。

看了11年,想找部《甄嬛傳》的平替劇為啥這麼難?

《聲生不息》的熱播,《琅琊榜》《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再次回溫都表現出了這種觀眾對經典的依賴。年輕人喜歡老作品,對經典作品是幸事,對於整個文化產業市場來說卻值得擔憂。

文|王楚芸

編輯 | 十三郎

TAG: 觀眾後宮職場皇帝安陵